摘 要: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可以按四個步驟去走:1.激發閱讀的興趣;2.教給閱讀的方法;3.選擇適合的文章;4.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完這四步達到的教學效果就是葉圣陶老先生說的“不教”的境界了。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興趣方法 走出課堂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同時也是重點。難就難在它的綜合性極強,涉及的面很廣;重在它聯系著知識點和寫作,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如何去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方法很多,我認為可以按以下四個步驟去走:
一、激發閱讀的興趣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盡量順著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如果是喜歡讀,那就讓他多讀,盡可能地讓他想怎么讀就怎么讀,甚至是不用腦的喊讀,只要他高興,然后可以放些大師的朗讀錄音,或者是教師范讀作比較,引導同學們去評價:誰讀得更好,為什么?怎樣才能讀出韻味?如果是喜歡不言不語思考的,就讓他去思考,也不必強迫他朗讀,但是要關注他想什么,找機會讓他說出自己的想法,引導同學們評價這個想法的道理何在?還可不可以補充?等等,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孔子早就是這么做的,對他的學生,同樣是請教“仁”,他的回答是不一樣的;同樣是請教“孝”,他給予的指點也是不同的,難怪后人宋德才會嘆服“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而“因材施教”正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依據,學生的興趣點是不一樣的,同一個年齡,幼稚一點的學生,可能因為一個小笑話就哄堂大笑,而成熟一點的學生會對這個笑話瞪著眼,顯得很無聊,所以教師在總結出了各種在課堂上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后,還要在實施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選擇使用。
二、教給閱讀的方法
現在很多老師上講讀課時,通常采用的教法是這么幾個步驟:導入、介紹作者、背景、解決生字詞、誦讀、整體感知、重點精讀、探究、拓展延伸、課后作業。這樣的閱讀順序,是不符合人的認知規律的,人們的認知遵循著“整體—局部—整體”這樣的原則。結合這一點,講讀課文的傳授改變一下順序,效果應該會更加好:在導入課文之后先誦讀,讓學生從文章的氣勢、文采等方面去整體把握感覺,遇到了有阻礙閱讀理解的問題(如生字詞、作者、背景等),再去解決,接著是重點精讀、拓展。這樣上閱讀課,就是重視整體,即使有分析也是為整體服務,避免了一上來就把文章作支離破碎的解剖,從而影響真正意義上的欣賞。雖然現在流行的是局部到整體的上課方式,到解剖完全文以后,也會有一個總結,但是有閱讀經驗的人知道,一旦解剖完了以后,再想對全文進行欣賞,就會像那重圓的破鏡一樣,總會受到分析的影響。
三、選擇適合的文章
這里的“文章”包含兩個意思,一個是指課內的教材。另一個是課外閱讀文章。
初中語文課文每隔幾年就會變動一下,那么,課文的選擇依據是什么呢,原來課本中很多的所謂“傳統課文”,現在都被當代的新文章代替了,甚至連周杰倫也在慢慢滲透到我們的練習里面來了,這些變化告訴我們,真正能做依據的,是學生。適合學生的文章,才是教學的好文章。對不同的學生,使用教材的時候是可以做一些調整的。我在上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時候,就把《老山界》換了下來,因為這一篇文章學生實在很不喜歡,在準備交代預習任務的時候,我先問了一句:“大家喜歡這一課嗎?”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不喜歡。”這是我沒想到的,原以為至少有一些同學還會喜歡,所以我當機立斷決定換下課文,由同學們去另選一篇大家喜歡的文章。而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有這么幾個,一是讓學生學習革命傳統,二是學習用“移步換形”的方法來安排層次,三是欣賞寫景的語段。能夠通過教學,達到這幾個目標的文章并不止這一篇,所以我們選的文章只要含有這幾個要素在里面就可以。如果文章又是學生們喜歡的,那效果不是遠遠比學習這篇文章要好得多嗎?何況就在這一冊的第六單元第三十課,編者也設計了“師生自薦課文”。所以,這個思路與整本書的思路并沒有沖突,是一致的。
當學生能按一定的方法學到課內的知識時,就可以為他們推薦一些課外書籍了,名著里面適合初中生讀的書不算多,像《西游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這些是可推薦的;另外,一些雜志也是不錯的選擇,像《讀者》《意林》等。不少學生剛上初中,思維還停留在小學階段,喜歡看漫畫,看《故事會》,即使是這些,也不必阻止他,而是要引導他怎么去看,盡量用語文的觀點去看問題,不用多久,等他們學會了如何去看比較有深度的文章時,自然就會喜歡上閱讀更深層次的書籍了。
四、引導學生走出課堂
閱讀教學必須走出課堂,把課堂教學推向廣闊的社會,同時也可以把社會更多地帶進課堂,這樣,語文教學就能夠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在教學了。方法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不少學校的圖書更新速度慢,我就讓他們互借家庭藏書,還鼓勵大家堅持每月購買一本書,各個學生買不同的書籍可以互相交換閱讀;另外很多家庭都訂有報紙、雜志,不管是哪方面的,都可以閱讀;關鍵是要指導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要使用學過的閱讀的基礎知識和方法,從語文角度去讀文章,而不僅僅是消遣性的閱讀。這樣,只要學生在閱讀,就是在進行閱讀訓練,社會就成了一個很大的閱讀教學課堂。
在我們的教學理念中,如果真正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那師者就一定會變革自己的教學方法,適應學生需要,使得教學越來越輕松、學習越來越愉快。
參考文獻:
[1]王甦,汪安圣.《認知心理學》.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2]劉國正主編.《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中學語文卷).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3]劉電芝.《學習策略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