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學生堅持長期參加運動的動機及影響動機的相關因素,探討了體育行為的心理成因,并從此角度對中學體育教學如何創(chuàng)造條件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意識和習慣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運動動機 運動持久性 體育教學改革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rrelatied element that student perseveres in uphold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joining movement intention and effect intention, and probes into the P.E action psychology contributing factor,and thereupon is reformed how to produce the term better to foster the P.E of student in middle school to be conscious of proposing some with the capability to propose.
Keywords:movement intention the movement enduring reform of P.E
一、前言
任何行為習慣和運動興趣的形成,從心理學的意義上理解,都離不開動機的培養(yǎng)和激發(fā)。分析運動動機的種類、層次及其影響因素,將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引入中學體育教學的實踐中來,對構建新的體育教育模式,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運動動機,最終培養(yǎng)學生形成穩(wěn)定的體育習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動機自我決定理論對不同運動動機和運動行為持久性之間關系的解釋與分析
動機是推動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心理動因,也可以解釋為努力的方向和程度。它是個體的內在心理過程,行為是這種內在過程的結果。那么,運動動機可以解釋為個體進行運動的內驅力。其基本含義是,運動動機能引起并維持人的運動,將該活動導向一定目標,以滿足個體需要和愿望等。
動機是由需要構成的,這一點已被國內外的心理學家們廣泛認同。我們在分析動機前首先要了解個體的需要。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論,將需要分為了五個層次,有低到高分別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后來阿爾得夫在馬氏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生存、關系、成長”論,修正完善了馬斯洛理論。1995年德西等又進一步提出了自我決定論,將需要分為自主、能力和關系。針對運動,學者們認為個體渴望感受自主、表現(xiàn)能力和改善關系,這種渴望導引他們參與那些能夠滿足這些需求的體育運動。我們以改善關系為例,一些體育俱樂部的成員參加集體活動時,不僅只是為了鍛煉身體或獲取運動快感,認識朋友和進行人際交流也是重要的目的之一。
根據自我決定理論,動機可被細分為下面四類:
1.內部運動動機
2.自我決定性外部運動動機
3.非自我決定性外部運動動機
4.非規(guī)律性的運動動機
內部動機指參加運動是為了運動本身而非外在原因。內部動機為主要導向的運動者運動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尋求快樂、刺激和挑戰(zhàn),這類運動者的運動持久性一般比外部動機的個體要長。自我決定性外部動機指個體可以自由選擇自我行為,目的是為了獲取有價值的結果,比如保持運動能力,塑造優(yōu)美體形,放松身心,構建良好的社會人際關系等。非自我決定性外在動機的動機源于外在因素,比如獎勵、責任、壓力等。非自我決定性外在動機不被認為是自主性的,因為個體由于壓力、緊張等因素而感到其他因素控制了行為。非規(guī)律性的運動動機是指參加運動的人認為運動努力無法帶來渴望的結果,不能幫助自己感受能力、自主性,也無法改善社會人際關系,參加運動是一種偶然性行為。
三、結合運動動機理論看中學體育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運動自主和運動快感的動機需要呼喚體育課程改革
佩瑞在1979年研究指出,剛參加運動的個體把增進身體健康看成運動的起始原因,而個體堅持運動的主要原因則是活動的樂趣性。如果學生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感到的壓力和責任感多于樂趣、刺激或滿足感,這樣的課程一旦結束,外部的壓力或獎勵消失,學生參加運動的頻率也將隨著下降,運動難以持久。過去那種帶有較強強制性的體育課給學生帶來了壓力,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學生的“自主性”和運動動機。隨著中學體育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這一情況有望得到緩解,但是由于目前中學的條件限制,普通中學可供同學選擇的體育項目還不多,難以滿足學生們多方面的需求。
中學生已建立了基本的觀念和認識,探究意識較為強烈,他們往往有了解運動原理的需求,然而我們的體育教學長期重視技能的教授,忽視體育理論的教授,學生因為缺少科學的理論指導,不能明白體育運動的益處和相關道理。運動的盲目性將導致學生壓力的產生和感覺被控制,最持久的內部動機無法產生,學生感到缺少自控的心理效應易破壞運動持久性。
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學體育的課程設置主要有兩個問題有待于解決,一個是課程安排供學生選擇的余地太小,另一個是體育理論課的重視程度不夠。
2.教者為主的傳統(tǒng)思維限制學生的自主要求,有礙于持久動機的培養(yǎng)
根據自我決定理論,我們知道缺少自控和自由選擇的運動將破壞參與運動的動機,減少運動持久性的可能。學生無法發(fā)揮自主作用,運動動機以外部動機為主,必然導致運動興趣和習慣的喪失。由于受到蘇聯(lián)模式的影響,我們的中學體育課一直是以教師為主體的,近年來盡管進行了一些改革,但離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性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這種教學方式對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極為不利。學生在舊的教學模式中,由于受到的限制很多,往往形成了被動學習的習慣,而被動學習與步入社會后要求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夠自行“使用”體育的終身體育是無法銜接的。
3.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動機需求對體育教學的組織和管理進行更合理的構建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許多人參加運動的重要動機。個體通過參與集體性的體育運動可以改善相互之間的關系。一些外國公司定期舉行一些集體的體育運動競賽,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員工鍛煉身體的習慣以使其能夠更好地工作,另一方面有利于調節(jié)公司內外的人際關系及培養(yǎng)團隊精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同樣的道理,穩(wěn)定協(xié)調的人際關系也有助于個體堅持長期的體育運動,而穩(wěn)定協(xié)調的相互關系依賴于良好的組織和管理。
4.運動動機的優(yōu)化轉換需要校園體育環(huán)境建設的突破
個體動機和行為的適應與轉換不是先天規(guī)定好的,而是在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下,一個漸進內化過程。外部環(huán)境對運動動機的形成和轉換有很大的影響,外部環(huán)境包括整體的文化氛圍給予個體必要的支持,能夠提高運動動機,幫助運動的參與者達到發(fā)展自主、能力和關系的目的。長期堅持運動的人不是一開始就喜愛運動的,從沒有運動動機到形成運動動機,再從不穩(wěn)定的低級動機到穩(wěn)定的高級動機,他是在內部需要和外部影響的雙重作用下,逐漸發(fā)展到喜愛運動的。因此,改善中學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對幫助學生養(yǎng)成穩(wěn)定的體育習慣是大有裨益的。
目前,由于辦學思想、地區(qū)經濟差異等原因,各個中學在硬件建設投入上的差別很大,許多普通中學的場地、器材設備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更不用說給學生提供舒適的運動環(huán)境了。不良的場地有可能降低運動的滿意度,減少運動快感的獲取,從而導致運動動機的降低。
四、考慮學生運動動機的發(fā)展需要,進一步推動中學體育教育改革的實施
1.在體育課的課程目標上,大力推廣中學體育新課程標準,將各項要求落到實處,引導學生體驗運動樂趣,強化競爭性和適應性,促進學生體育習慣的形成。
2.在教材建設和課程結構方面,實現(xiàn)課程設置和教材體系的多元化、鄉(xiāng)土化,拓寬中學生自由、自主學習體育的時間和空間。
3.在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上,突出不同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特點,幫助學生激發(fā)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
4.在體育環(huán)境和氛圍的營造上,大力培育校園體育文化,課內體育和課外體育互相結合,體育硬件建設和體育軟件建設互相輔助。
參考文獻:
[1]符明秋等.當代運動心理學[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2]Kilpatrick·M,Hebert E,Jacobsen D動機[J].Joperd,The journal of Education
RecreationDance.2002.73(4):36~41.
[3]王則珊等.終身體育[M].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94.
[4]馬啟偉等.體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5]約翰·P·霍斯頓.動機心理學[M].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
作者單位:蘇州市第一中學體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