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些同學來說,寫作文是最頭痛的事,寫什么,怎么寫?學生往往尋遍腦海,搜腸刮肚卻仍覓不見那一點靈犀。于是便作出“為賦新詞強作愁”無病呻吟,便生產出一個個假、大、空的“怪胎”。其實寫作文并不是什么難產的事,只要教師把各項工作落實到實處,學生的寫作水平定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我認為上好作文課,讓學生寫出好的文章,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優化課堂人文環境
作文課同其他課一樣,也要創設一個民主平等的氣氛,教師要把學生真正當作學習的主人,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生平時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設計作文題目,并尋求與眾不同的個性化教學藝術。輕松的教學,幽默的啟發,能溝通師生之間的情感,創造“其樂融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敢于寫作,樂于寫作。就是對一些寫得少,或不寫的同學,也不要加以批評,要以平等的姿態了解原因,幫其進步。在整個寫作過程中,教師不應是手拿皮鞭的監工,而應是一位熱心腸的媒婆,要使學生能愛上每個題目,愛上寫作,使他們看到一個作文題目就有說不完的話,訴不完的情。這樣,什么“泉涌文思”“生花妙筆”就不難見到了。
二、精讀范文,做好積累
在中學生作文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詞匯貧乏、用詞不當、語言不通順等毛病。雖然從小學到中學,學生也讀了一些書,但真正積累下來的東西卻不多。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的材料、構思、語言等相當一部分來自書本,如果閱讀不精,只淡淡地粗讀,那么文章的范例作用就會大打折扣,這樣的閱讀只是小毛毛雨,起不了多大作用。因此,要提高作文水平,學生必須要精讀相當一部分范文,并做好筆記,將其中的美詞、美句、美段摘抄下來,久而久之,詞匯量增多,語感增強,形成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這樣文通句順就不是難事了。其實,寫作文就如蓋房,閱讀就如備料,這一磚一瓦就是從一篇篇文章中得來,你精讀,就會獲得又多又好的磚瓦,粗讀的收獲當然不會很好。你如果想蓋一棟漂亮的房子,我想只有精讀好的范文并且做好積累。
三、指導學生找準感情觸發點
作文教學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其生活感悟、情緒體驗、知識儲備,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寫作。
每當拿起一個作文題目時,很多學生苦于找不到材料,無話可說。那些每天發生,甚至就在眼皮底下的一件件事,但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這就是造成文章“失真”的根本原因。對此,教師應加以正確指導。文章不必要唱高調,沒必要非讓你的主人公去雨中送傘,幫助老大娘推車、跳入冰冷的水中救落水兒童、將拾到的萬元現金送還失主……你的文章只要是有血有肉有感情就行。羅蘭曾就“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作為老師,我們要使學生練就一雙善于觀察、善于發現的慧眼,練就一顆敏銳、多情、善感、善思的慧心。在我們的校園生活、家庭生活中,有很多曾使你心動的好事或壞事。老師的一句表揚,同學的一個誤解,媽媽的一陣嘮叨,爸爸的幾根白發……這些都可信手拈來,融入文中。寫這樣的事,也容易把學生的真情調動出來,讓學生哭得個天昏地暗,笑得個死去活來。文章不是無情物,你一旦動了真情,把自己掏心窩子的話都講了出來,那么這篇文章定會有巨大的感染力,定會非常成功。
四、改進評語內容,變換批改方法
大多語文老師在給學生作文下評語時,常用“條理清晰、語言流暢、中心突出、詳略得當、結構完整……”或者前邊加上個否定詞。這些評語讓學生從小學三年級一直要看到高中,我們不仿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位學生,你的作文本上只是輪翻運用著這些干巴巴的詞語,你會有何感想,“索然無味”是吧!在寫評語時,不仿采用書信形式,讓評語充滿濃郁的情感,充滿人文味道:“你這篇文章讓我大笑起來,把其他老師嚇了一跳,也把我這兩天的壞心情給趕得無影無蹤……”“你要再接著寫,我還想看下集……”“我已看出,你是個真正的男子漢……”當學生讀了這樣的評語后,我想學生對作文,包括對老師就不會沒有好感了。
另外在批改方法上,除了運用傳統的教師單獨批改的方法外,還可采用面批、集體批改、分組批改、分類批改、學生互改等方法。其中面批是當面反饋意見,較書面批語有速度快、容量大的優點。學生互改則有利于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學生在改中學作文。
作者單位:河北省藁城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