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是為了某種特定的需要,通過一定形式的媒體,并消耗一定的費用,公開而廣泛地向公眾傳遞信息的宣傳手段。所謂廣告,從漢語的字面意義理解,就是“廣而告之”,即向公眾通知某一件事,或勸告大眾遵守某一規定。廣告一詞,據考證是一外來語。它首先源于拉丁文,其意思是吸引人注意。中古英語時代,其含義衍化為“使某人注意到某件事”,或“通知別人某件事,以引起他人的注意”。直到17世紀末,英國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商業活動。這時,廣告一詞便廣泛地流行并被使用。此時的“廣告”,已不單指一則廣告,而指一系列的廣告活動。
所謂“跟蹤”廣告,是我組織學生開展語文課外活動的一種方式,即以學生熟悉的廣告為出發點,指導學生對廣告進行分析,尋根求源,挖掘廣告潛在的文化因素,實現積累語文知識及引生活“活水”以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的活動目的。
“跟蹤”成語——
成語,因其被眾人熟悉,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而受到廣告的青睞。不少廣告語就是運用成語,特別是用同音(近音)替換法對成語進行改造使用,獲得良好的宣傳效果。例如隨心所浴(欲)、有口皆杯(碑)、咳(刻)不容緩、步步糕(高)升、以帽(貌)取人、領鮮(先)一步等等。
“跟蹤”成語,就是要求學生在發現廣告中的這些非本來面目的成語之后,查檢工具書弄清它們的本來面目——形與義,通過“跟蹤”準確掌握這些成語,豐富詞匯。同時引導學生為成語“尋根”,借成語為輻射點,了解相關的史實、寓言、傳說故事等,擴大學生的語文視野。
“跟蹤”讓學生掌握了成語,防止因成語被改造可能造成的混亂,更培養了學生自覺審視生活中的語文現象的良好習慣。
“跟蹤”詩歌——
詩歌運用于廣告宣傳,可借詩情畫意,引人聯想,給人以美的享受,從而征服消費者。廣告對詩歌的運用主要有直接引用(如“勸君更盡一杯酒,品嘗玉液味無窮”)和仿名篇名句而創作兩種形式進行。
1.就引用的詩句查尋、閱讀全詩陶冶情操。“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汽車遍地開”。前一句就直接引用于李白的《將進酒》。于是,我就組織學生從古代詩歌選本中找到這首詩,自學,熟讀,學生從中了解到李白詩意境的豁達,詩情的豪邁,熟記了其中的“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名句。
2.仿作廣告詩與原作對比閱讀,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與審美情趣。“寶劍佳釀天下聞,車似流水人如云。古今誰家酒最好,眾望所歸杏花村。”這是著名作家劉紹棠為山西杏花村酒廠寫的一首廣告詩,顯然仿杜牧的七言絕句《清明》。這兩首詩同寫“杏花村”,而風格意境截然不同。《清明》展示的是一派凄冷、慘淡的情境,反映詩人清明時節欲借酒消愁的憂傷與哀痛。仿作則描繪一片繁華熱鬧、歌舞升平的情景,反映的是人處盛世的激昂與歡欣。
“跟蹤名人”——
借名人“廣而告之”是廣告宣傳的慣用手法,僅在電視屏幕就常有西施、李白、武則天、成吉思汗、洪昇等歷史名人及孫悟空、武松、七仙女等文學形象亮相。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播出后,三國英雄更是蜂擁而至,僅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酒類廣告中就有劉關張桃園結義、曹操橫槊賦詩、諸葛亮巧擺空城計、曹操煮酒論英雄、孔明撰寫《出師表》等情節。“跟蹤”歷史名人,就是以廣告中出現的人物及畫面展開的故事情節為導火線,點燃學生課外閱讀的欲望,引導他們閱讀相關的作品,了解其人其事。與三國人物相關的廣告播出后,我利用雙休日組織學生開展三國人物系列讀書活動,每次就一則廣告,就其中的一人一事引導學生閱讀《三國故事》《三國演義》等作品中的相關章節,在此基礎上舉辦“講三國故事”“說三國人物”競賽活動,學生滿懷喜悅去閱讀,頓覺眼界大開。
作者單位:江蘇省贛榆縣青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