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加強歷史學科學習能力的培養。歷史學科要求培養的學習能力包括: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歷史思維能力等等。其中,最基礎的能力是閱讀能力。閱讀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活動,而其他活動,如觀察、分析、思維等都在閱讀過程中進行。如何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已成為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與效果的重要步驟。積極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是促使學生由機械學習向有意義學習發展,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從而提高歷史成績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教學環節,應引起充分重視。我認為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導讀立足于引導學生認識并掌握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征
1.認識、掌握歷史重大事件是歷史閱讀的一大特征
歷史記載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它是由無數的歷史現象、歷史事實組成的,是歷史的客觀存在。歷史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認識、記憶這些客觀現象。第二步的學習要求是,認識為什么發生這些事?這些事件在歷史上起什么作用,有什么經驗和教訓?并能找出歷史的基本規律。記憶并掌握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是歷史閱讀的基本活動內容,占去學習歷史的大量時間。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每個歷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經過、結果、影響四個部分。歷史的經過分為時、地、人、事四個基本要素。也就是歷史現象或事件的發生時間、空間、重要人物、基本過程。這四要素是歷史事件的精髓,記憶與表達歷史事件必須牢牢抓住四要素,并采用歸納法閱讀,要求做到準確、精要、完整。引導學生掌握歷史的思維方式,學會帶著問題閱讀,學會思考和解決歷史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方向。另一方面,對歷史事件的認識,不同的階級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分析問題,所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導讀時,必須把闡釋歷史現象的鑰匙交給學生。
2.認識并掌握歷史的基本結構,是歷史閱讀的又一特征
人類社會是一個漸變的發展過程,許多看起來孤立的事件之間卻有必然的內在聯系。同一類事件發展的進程就形成了歷史的基本線索。人類社會的發展又是立體的,多方面同時進行的發展過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約,互相影響。因此必須把歷史發展過程看作一個整體,而且是動態的整體。然而由于課本編排的局限,學生難以在閱讀中認識歷史的整體結構。所以,歷史導讀的又一任務,就是教會學生認識知識的結構體系,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發展的縱向線索和橫向聯系,明確每一歷史事件在歷史發展全過程中的特定地位。通過把握整體知識結構的閱讀,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不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整體的、動態的、有聯系的,使知識的認識水平能夠由表及里逐步提高。
二、引導學生采用層次閱讀式學習歷史
在掌握歷史事件記憶方法與認識歷史基本結構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采用層次閱讀法學習。所謂“層次”包含兩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歷史時間的發展過程從粗到細,從大階段到小階段不斷分割的層次;其二是把歷史的全貌所包含的內容從宏觀到微觀層層深入的分割,一直到每一個知識點。
三、加強導讀的基本做法
1.開設閱讀方法指導課
利用新學期導言課或專門開設學法指導課指導閱讀方法,學法指導課應注意介紹歷史學科特點,把記憶歷史事件的“四部分”“四要素”交給學生。介紹歷史發展的縱向線索和社會橫向面貌的基本內容,使學生對歷史結構有初步認識,然后結合教學內容反復強化認識。
2.加強教師的導讀示范活動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有一個過程,而且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知識的積累逐漸培養起來的。因此導讀活動必須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并要注意學生的年齡特征,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作導讀示范,以教師的思維活動帶動學生的思維活動。通過反復強調和不斷實踐,逐步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
3.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培養閱讀能力
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需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點。采用活潑多樣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思維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在思維訓練中提高閱讀能力。筆者就這一方面作了一些嘗試。具體做法有:
(1)強調歷史課的預習作用。學生依照教師的預習思考題預習課文,通過預習,認識課文內容的基本結構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
(2)發動學生設計板書標題,教師對他們設計的小標題進行評論、評比。培養閱讀概括和提煉觀點的能力。
(3)講授完某個歷史事件后,要求學生根據“四部分”“四要素”,用簡練的語言概述歷史事件,培養歸納、概括能力。
(4)對歷史事件的評價不局限于課文結論,不簡單灌輸觀點,而是開展課堂討論,發動學生廣開思路,根據歷史的客觀情況,作合情合理的分析。這樣,在課堂傳授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得到閱讀能力訓練的機會。
導讀的過程,實際上是以培養閱讀能力為基礎,帶動各方面學習能力培養的過程。以上是筆者教學中的一點體會,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同事指正。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楚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