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愈演愈烈的高考競爭,使應試教育走向極端,語文教學深受其害。為了追求升學率,語文教學重知識傳播,輕社會實踐;重課內知識,輕文化積淀;重術輕人。這些做法影響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語文教育本應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但是強烈的功利主義、技術主義的價值取向,將充滿人性之美、最具趣味性的語文變成了枯燥無味的高度工具化、技術化的應試訓練。傳統教育的種種弊端致使語文教學出現了嚴重問題:情感性的缺失導致教學有效性的缺失。
針對情感性的缺失,《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課程性質進行了規定: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文性”,即是要讓語文課程充分發揮文化、教化的功能,充分發揮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和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的功能。因此要實現語文的人文性,就需要情感教育。所謂的語文情感教學是指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在充分考慮語文認知因素的同時,著意突出語文作為人文學科的特點,充分發揮情感的動力、調節、組織等作用,使學生情知共進,形成健康個性、完善健全人格的一種教學模式。因此高中語文教學呼喚情感教育。也就是說高中語文教育,應該改變傳統教學只重知識的傳播和訓練的做法,應重視學生的情感、審美能力、人文素養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所以,我們有必要研究情感教育的意義,從而更好地重構語文教學情感性。
一、情感教育的意義
1.加強語文情感教學有利于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
情感發展不僅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學生認知水平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缺乏情感的教學不可能培養出具有整體生命意義的人。而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注定了它具有培養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任務,也決定了語文教學應具備的情感性特點。
語文教學在讓學生學知識的基礎上更應該讓學生去體會把握作者的情感,進而引起共鳴,陶冶高尚的情操,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比如,讀杜甫的“三別”“三吏”,要讓學生增進愛國情懷;讀《陳情表》,就應該讓學生明白“百善孝為先”;讀《老人與海》,就要讓學生培養堅強的個性。在教學中,教師如能努力運用課文中蘊涵的真實感情,引導學生與高尚的靈魂對話,與智慧的生命碰撞,與豐富的情感交流,學生的人格就能日趨完善。
2.重視情感教學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
重視教學中情感因素的開發,關注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展,是高中語文教學走出低迷的必經之路。要使教學鮮活起來,必須激活語文教學的各要素,而情感就是激活語文教學各要素、喚醒學生的有力武器。因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積極健康的情感,能促進師生之間的友好交流,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增強學生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使學生敏于思考、樂于學習。
比如,在《錦瑟》的教學過程當中,為了讓學生品味詩歌哀怨、凄迷的意境和李商隱詩深婉、典麗的藝術特色。我特地在課前讓學生聽音樂蔡琴的《忘不了》,學生置身音樂,情隨境遷,哀傷、凄婉的情感全部讓充滿憂愁的音樂調動起來。接著,學生帶著這個情感去讀作品,結果比較容易地就理解了詩歌的意境。
二、重構語文教學情感性的途徑
列寧曾經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教學中重視情感的力量,是培養學生人格,完成教學目標的重要因素。下面,就如何重構語文教學情感性提幾點看法。
1.創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只有充滿理解、信任、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才有利于促進師生交流,產生情感共鳴。而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又需要平時搭建一個民主和諧的師生交流平臺。因此,我們老師需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在平時教學中能從學生利益出發,關心學生,愛護學生。陶行知先生說過:“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們要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感受到老師的關愛。特別是對差生和違反紀律的學生,教師不要用歧視的眼光看待他們,要善于誘導,用愛心去感化他們。
2.巧妙創設教學情景
巧妙創設教學情景,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增進學生的理解,在讓學生體驗和感悟情景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情感。比如說,一個好導語,能讓文中所寫的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等猛烈叩擊學生的心扉,使其情感得到熏陶。
而如果在詩詞教學中,就可以通過詩詞中的意象,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體悟詩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這樣就容易讓學生的思想感情與詩歌中的感情產生共鳴,從而培養起學生各種純潔而高尚的情操。比如在教學《天凈沙·秋思》時,教師可以抓住“小橋”“流水”“人家”和“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兩組意象,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小橋下的流水潺潺,小橋邊人家炊煙裊裊”,多么靜謐,多么溫馨。而“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一個疲倦而又憂郁的人拉著一匹體弱無力的瘦馬行走在荒涼的古道上”,多么蕭瑟,多么凄涼。兩相對比的情景設置,讓學生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
3.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實現情感教學的前提,只有主體地位得到尊重,學生才會用心與老師交流,才能實現真正的情感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問,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鼓勵學生質疑提問,允許發表見解;注重求異思維、鼓勵標新立異。只有改變過去教師“一言堂”,自問自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動起來去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才能促進師生二者情感的交流。
4.保持富有激情的教學態度
19世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歡欣和鼓舞。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動人,沒有主動,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這表明了教師在授課中保持激情的重要性。如果語文課缺少激情,那么學生就會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勁頭不足,學習目標得不到落實,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而充滿激情的語文教學可以傳遞人性,激發活力,形成情感共鳴,讓學生得到一種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并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語文素養,在循循善誘中陶冶高尚情操。
總之,針對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缺失,情感教學是一種科學的、有效的重構方法,也是深化課堂改革、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關鍵。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加以積極地運用。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