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標準下,如何提高初中數學的教學質量,成為廣大數學教師關心的熱門話題。課堂教學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依然是我國中學教育活動的基本構成部分,是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和中心環節。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促進學生發展,減輕學生負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種具體表現。在近幾年的教學活動中,我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制訂符合學情的教學方案
班內分層教學較好地解決了統一施教與學生程度參差不齊的矛盾,有利于解決“差生吃不了,優生吃不飽”的弊端。由于在教學中對差生實行“低起點”教學,自然就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改變其自卑和落后的心理,為實現差生轉化創造了條件。隨著教學活動層次化的由低到高的發展,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能力相應地得到了提高,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各自的發展。由于每節課都安排盡可能高層次的問題,對培養優生也很有好處。顯然有利于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我們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制訂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案。只有這樣才能搞好初中數學的教與學。首先要做大量的調查工作,教師必須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現狀了然于胸,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要綜合學生各次考試的成績、平時的表現、智力因素、學科基礎,把班內學生分成A、B、C三個組。分組情況單獨通知每個學生,做好思想工作,保證學生心情舒暢地按照自己相應的層次投入課堂學習。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后,通過不同形式測試、考核,對各層次的學生進行適當的調整,把學生調換到適合的層次,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和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
二、課堂上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活動是在師生雙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特別關注知識的形成過程。我們主張:“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要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調動多種感官參與,使數學學習活動更加生動活潑真實有效。為學生創造一個豐富、輕松的學習環境。教師應鼓勵和啟發學生打破常規,對一個問題要從多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尋求答案,使學生潛在的創造力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到應有的培養與發展,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同時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班內分層教學是通過題組,把本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分解為若干個不同層次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通過解題,自然地學習了所要學的數學知識。這樣就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變為數學問題的解決。顯然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探索中,自然地、輕松愉快地學習數學知識。
三、實施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積極開發學生智力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凡是學生能夠自己學的,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要放手讓學生自我探索,自我體驗。新教育理念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過程中融入數學情感、學習習慣,解決問題的思想與方法,交流大眾生活經驗等。所以,我們要在教學過程中,多實施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積極開發學生智力,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起到開發學生智力的效果。
四、關注學生的情緒表現
課堂情緒是教師“教”與學生“學”交織過程中產生的心理現象,是學生一種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是潛意識的顯現,屬于感情的東西。學生的課堂情緒受到學生內外部多因素的共同影響,影響學生課堂情緒的外部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指來自教師情緒的影響。我的方法是一要讓學生具有適度的緊張感和愉悅感;二要讓學生能自我控制、調節學習情緒,配合教師調控自己學習的消極心理;三要讓學生都各盡所能,感到踏實和滿足;四要讓學生保持一種積極進取的心態。
五、及時反饋,提高教學效果
反饋,是為了使學生課堂學習的正確認知過程和結論得到及時的強化,使不正確的認知和結論得到及時的矯正。控制論中的信息反饋理論告訴我們,要使信息反饋達到預期效果,除了保證實現預期的正、負反饋的正確之外,反饋信息的相位(或時間延遲)也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學生課內練習的信息及時反饋,可使教師及時調節課外練習的數量和難度,避免機械重復。形成性測試的信息及時反饋,可使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缺陷,及時調整教學要求,制訂補救方案和措施,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使教與學兩方面的素質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了解學生對數學的理解,以增進師生情感,豐富數學內容,讓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在新形勢下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體現出崇高的師德,發揮育人的功能;培養學生掌握和利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幫助學生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同時實現教師自身的發展和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龍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