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看,為了加強學生德育工作,社會與學校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效果不佳,當學校德育做的有模有樣的時候,卻與社會德育脫節了,學生在校內、校外的表現差異極大。那么如何擺脫這種困境,使學生的道德行為近于“慎獨”——有沒有人看一個樣,在校內,校外一個樣?然而,僅僅找到原因是不夠的,怎么解決這些問題,使兩者可以有機的融合?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家庭德育三方面的教育工作
1.推行公民教育,加強儒家道德的宣傳
如“慎獨”的觀念,無論身在何處,都應要做到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講文明,講禮貌,不隨地亂丟垃圾等。從大的方面講,則是提倡“仁”的學說,孔子把“仁”擴展到了愛人,愛他人,愛社會,毛澤東曾說:“‘仁’像現在說的親愛團結”,有目的的“仁愛”教育,使其將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與他人交際的準則。
2.將學校與社區的德育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有計劃地加強學校與社區之間的聯系,通過一些義工活動,如幫助老人,病殘人士做一些家務,共同清掃衛生等,使二者的教育作用可以有機地連接起來,使未成年人成為一個“愛國、服務社會”的好公民。
3.加強有意義的家庭教育
什么是有意義,即不是唯智化的教育,即“德智體美勞”共同發展。在家庭內做一些家務,參加體育鍛煉等,都是學生可以做到的,同時,開展“以小帶大”的活動,督促家長以身作則,如一些學校曾與社區建立“社區道德教育小報告”,并發至每個家庭,設立教學開放周,請家長到學校來聽道德課,讓家長理解學校的教育,并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
二、加強學校德育教育,并與廣義的社會教育結合起來
1.民族精神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對學校德育工作的具體要求實質是兩個方面:
(1)民族精神教育
將民族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能片面地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喪失民族的尊嚴和自豪感。學校應當做到:一是通過語文課與歷史課宣揚中華民族優秀的語言和文學藝術;二是宣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和傳統美德。從這兩個方面入手,使其受到深刻的中華民族精神教育。學校教育要使學生懂得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備文明生活的基本素養,學會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基本關系。
(2)心理健康教育
以心理健康教育作為輔助,學會自我調節,以積極的心態學習和生活。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應當是讓學生得以全面發展。學校德育要引導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具有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健全人格和健康的身體心理素質。
2.用學生可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教育學生
許多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觀念落后,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個別學校只重智育,提倡“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觀點,這實質上與德育教育背道而馳。學校應當改變這種辦學理念,以德育促智育,讓活動促學習,比如,開展持之以恒的學生習慣教育,針對學生的言行、儀表等抓出實效,則學習效果自然變好;針對后進生,消除他們對學習、對學校的恐懼心理,重新認識和評價后進生,讓其學會自我評價、自我肯定;針對中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特點,開展一些生動、直觀的法制教育,增加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學生的識別能力。
3.學校、社會加強聯系
構建校內外德育網絡,促進德育教育效果的延續性與實效性。一方面,由政府、共青團或社區組織出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比如“創建文明城市”等,加強公民道德宣傳,并將其理念傳遞到學校,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家、校、社區聯合的學生德育教育,另一方面,學校組織學生實踐課,參加社區活動,比如參觀、學習、聽講座等,對學生德育教育產生直觀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學生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正確的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從而使德育的實效性、針對性得以加強。
作者單位:甘肅省金昌市金川集團公司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