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拓展數學課程內容的領域,減少機械和死記憶硬背的內容,增強實踐性、操作性和探索性等。”“以此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猜測……”即鼓勵學生動手“做數學”,又讓學生在做中發現、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決,把枯燥的講授過程變為動態的探索過程。因此,根據教學內容積極創設條件,組織學生操作學具,通過學具操作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發展思維,將成為廣大小學數學教師的共識。
一、動手操作,誘發自主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創造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兒童在學習中迫切的求知欲使他們的創造能力得到發揮,要想方設法激發他們的創造興趣。
在教學認位置時,先結合人的行為習慣中不對稱的動作來識記“左”“右”,舉手發言時用的是右手,學生通過活動自己的手,引發了認知左右的興趣。接著讓兩個同學合作,面對同一方向,舉右手或舉左手。通過操作,學生會開心地發現,面對面他們看的左右位置是相反的。
二、動手操作,探索知識形成的過程
數學概念的建立,需要教師的直觀演示和學生的實際操作來提示其本質屬性,這樣把枯燥抽象的教學知識變為形象生動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認真地、有條理地進行觀察,就能很輕松地達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在教學認識20以內的數時,讓學生抓一把小棒,估計有多少根,然后一根一根的數,當他們覺得數得很慢時,就出現了兩根兩根的數,五根五根的數,最后得出數10根扎成一捆,這使學生輕而易舉地就認識了一個新的計數單位——十。進而,擺一捆加幾根的小棒表示比10大的數,再用計數器的珠子表示同一個數,計數器上的“十位”與“捆”對應,“個位”與“根”對應,這次抽象形成了極為重要的位值概念,學生也理解了一個十和幾個一合起來是十幾,十幾里面有一個十和幾個一這一知識形成的過程。
三、動手操作,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
心理學家認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思維是動作的內在,動作是思維的操練,可見大腦的思維與雙手的操作是密切相關的,低年級學生在課堂中的實際操作,能啟發、拓寬解題思路。
如在解答13-9時,學生望著桌上1捆帶3根小棒,思考怎樣拿掉9根呢?有的先拿走3根,又把一捆拆開拿走6根,其思路是把9分成3和6,13-3=10,10-6=4;有的直接把一捆拆開,拿走9根,其思路是把13分成10和3,10-9=1,1+3=4,這樣,通過操作,形成了多種計算思路。再如計算7+2+3,如果不用擺小棒,學生都會按順序做7+2=9,9+3=12,擺了小棒后,就不同了,有的把2根3根先合起來,2+3=5,7+5=12;有的把7和3合起來,7+3=10,10+2=12,這使學生體驗到一題多解的樂趣,也滲透了加法交換律的思想。
四、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教學“認識圖形(一)”時,先讓學生從一個“機器人”身上找出不同的圖形□△○,讓學生初步建立圖形的概念,然后,看看怎樣搭出或折出一個正方形、三角形和長方形。在此基礎上,還可用剪刀把一張正方形紙制成一副七巧板,再用七巧板拼一拼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這樣,通過操作,學生不僅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有關知識,還初步了解了這三種圖形之間的聯系和發展,同時也讓他們不斷產生創新的欲望和動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之,動手操作不僅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同時也為學生積累了寶貴的感性材料,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敘說,多種感官參加活動,讓他們在玩中積累,玩中思考,玩中創新,真正完成了由“教數學”到“做數學”的轉變。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