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課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大量的閱讀,不僅會增加知識的積累,還能夠對寫作能力的提高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開設閱讀課、上好閱讀課已經成為語文教育界的共識。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閱讀課的教學還存在著一些缺憾:有相當多的中學生對語文學習不夠重視,不感興趣,有的學生甚至把語文課當作休息課,做其他作業的課。就更不用說課外讀文學名著以擴大閱讀面了。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一種有效的閱讀課教學模式呢?在此,我根據在閱讀課中的教學實踐,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在開課之前,教師應對閱讀課上該讀哪些文體類型的書、哪些內容的書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討論
精心選取適合高中生年齡階段閱讀的書籍,力求在書的源頭上給學生把好質量關,讓學生們不至于在浩如煙海的各類書籍中迷失了方向。我們可以分階段設定閱讀內容,讓學生逐步進入正確的閱讀軌道。
第一階段是自由閱讀階段,此階段不限定閱讀內容,有的學生讀體育雜志,有的學生讀旅游刊物,有的學生讀情感隨筆,只要內容健康我們都不要去干涉,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第二階段是指定閱讀書籍,要求學生集中閱讀《讀者》《青年文摘》《知識文庫》《雜文選刊》《中華活頁文選》等書籍,以拓寬知識積累。
第三階段是深化閱讀,指導學生閱讀文學名著,感悟語言之美,領會人生哲理,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教師應要求學生準備閱讀摘錄本,以期在閱讀課上讓學生養成閱讀摘抄的良好習慣
其實,在之前的調查中我們就發現許多學生在小學、初中的學習過程中已經養成了良好的摘抄習慣,有較好的摘抄方法,對于這一類學生我們只需加以適當的引導和強化,使他們的摘錄內容更上一層樓。而對于還未養成摘錄習慣的學生而言,需要我們細心的指導:讓學生明白如何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選取一本適合自己閱讀的書籍,在選好閱讀對象之后如何摘錄,在讀完一篇好文章、一本好書之后如何去寫讀書心得、讀書筆記等,積極倡導學生將他們在閱讀課上獲得的所思所感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與此同時,我們也十分注意讓學生回顧已有的摘抄成果,將所摘抄的內容化為己用。摘錄本由專人在指定的時間內定期檢查同學的完成情況,同時做好記錄及反饋工作。這樣做,既有效地促使學生保質保量地完成課外閱讀中積累材料、吸取有益營養的任務,又避免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現象。
一節閱讀課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也許有人會問:在短短的40分鐘里學生又能讀多少東西呢?其實我們閱讀課的真正意義在于拋磚引玉,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調動學生主動閱讀的意識。
除了利用閱讀課之外,我們還要充分利用學生訂閱的報刊,開展讀報、剪報、評報活動,每周由學生小組互評,推薦出各組的優秀稿件,在班級中展示和評比,在濃厚的閱讀氛圍和閱讀成就感的推動下,學生的被動閱讀轉變成了快樂閱讀。
另外,在每個星期固定的語文早讀時間,用文字或短片的形式,有選擇地給學生準備一些著名作家學者及各界名人的生平事跡、創作成就、生活軼事等,以供學生在早讀時去朗讀或觀看,有助于學生理解各個作家的作品內涵,拓展平時的閱讀積累,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很多同學在了解了相關的名人事跡后仍不滿足,自己運用圖書館、電腦等現有資源去搜集資料,以期獲得全面的認識,在查找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培養了自身的理解接受能力,還使自己的思想在各個名人的作品成就中獲得了成長。
“語文是打終身學習的底子和終身發展的底子”,這一操作只能當作是對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示范作用,然后由學生仿照這樣的做法,對所指定的名人資料進行搜集,在全班展示交流,相信這樣的做法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有更大的幫助!我們期望更多的語文教師投入研究有效的閱讀課教學模式中,從而把閱讀課這一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上得更加有聲有色!
作者單位:河北省冀州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