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環節,也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這種理念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索,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那么,如何轉變小學語文的學習方式呢?
一、自主學習,引導發現
主動性學習是現代學習方式中最重要最顯著的特征。它特別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一切教育活動都離不開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揮。自主性特性也決定了教育氛圍具有民主性、學習內容具有可選擇性、學習方式具有多元性、學習資源具有豐富性、學習場所具有開放性。學校和教師要從學習的時空環境上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提供條件,要盡可能地教給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和途徑,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和積極主動的探索精神。
1.還學生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
“教材無非是個憑借”,教學中在達成基本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選擇學習的內容。如《鳥的天堂》一文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細細品讀,學生都能不時地圈圈點點,由于學習內容都是自己感興趣的,所以,學生學得興致勃勃,發言常常閃耀著智慧的靈氣。
2.還學生選擇學習方法的權利
在落實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覺地選擇學習方法,并不斷進行優化,使學習活動卓有成效。以復述課文內容為例,有的喜歡借助課文中的插圖進行復述;有的喜歡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理解后進行復述;有的喜歡在理清了文章的層次結構后進行復述;有的則喜歡在背誦課文后進行復述……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決不千篇一律,厚此薄彼。
3.還學生選擇理解的權利
在閱讀教學中,因不同閱歷、不同個性的孩子對課文內容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師應尊重學生獨特的想法和觀點,不輕易否定,因為人人都有選擇理解的權利。例如《落花生》一文,在理解父親的話時,有一學生在談體會時,竟然回答說:“花生也太落伍了,人家桃子、石榴多會推銷自己,高高地掛于枝頭。我爸爸說了,誰會推銷自己、包裝自己,誰就是社會的贏家。桃子、石榴不正是我們現在社會所需要的嗎?”我先是一驚,但冷靜一想,便引導學生通過例子幫助理解花生默默奉獻,不愛慕虛榮的高貴品質,從而使學生明白桃子、石榴式的生意只能騙得一時的生意卻不能長久,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二、合作學習,引導共享
合作學習是語文教學中經常被采用的形式,學習者之間的爭論、交流、協商能促成他們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使學生超越簡單的純粹個人化的建構,達到深刻而全面理解的目的。
例如,學完了課文之后,教師組織全班學生召開了一個小小交流會。其中具體要求有兩點:(1)仿照課文簡要介紹一處名勝,并附上圖片(課前搜集或攝影);(2)能用上剛剛學到的詞語和佳句就更好。具體程序有三點:(1)依據圖片仿照課文寫一個片斷,然后修改一下;(2)自由尋找伙伴;(3)推薦代表上臺交流。這個小小的交流會,學生收獲極大。教師為他們創設了開放的言語交際環境。在開放的環境下,學生自主選擇合作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不僅鞏固了知識,發展了能力,生成了智慧,同時在平等融洽的對話中也培養了學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
三、探究學習,引導發展
和接受學習相比,探究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經歷探究過程以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探究學習要達到的三個目標。探究性學習在數學中的運用必須以問題為中心,問題是探究性學習的載體和得以實現的依托,是開啟科學知識的鑰匙。學生學習的過程實質上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并激發學生問題意識和探究精神,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比如學習《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體會作者具體形象描寫景物的特點時,有一學生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文章如果這樣寫“漓江的水真靜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綠啊!”不也能把漓江水的特點寫明白嗎?在對比中引導學生自己質疑:“這與原句到底哪一句更好呢?”然后學生自讀自悟、自主探究、自我發現。
總之,“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適度探究”是對“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進一步明晰,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充分自主是有效合作、適度探究的基礎和前提,有效合作是促進充分自主、適度探究的形式和途徑,適度探究是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的目的。三位一體,互相促進。
作者單位:河北省藁城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