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注重化學知識的事實性呈現,大部分初中學生學習的基本方法是以模仿為主,習慣于依賴教師的引導,而高中化學對學生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動手能力都帶來了新的挑戰,步入高中的學生感到學起來有些難度。必須依靠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疑惑中顯精神,抓住學生的疑惑點,把握課堂的動態生成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開始于疑問與驚奇,問題啟動于思維。”我在教學實踐 中會到抓住課堂即時生成的資源,在學生疑惑的節點處,認知的興奮處,意見的分歧處,思維的創新處,開展探究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課堂充滿活力。在人教版《化學能與電能》這一節中,我將學生帶到實驗室上課。每個實驗桌上擺著一套銅鋅原電池和一個備用鋅片。在用鋅片和銅片做原電池實驗時,理論上應該是銅片有大量氣泡,鋅片上沒有。但學生很快發現問題:為什么在實驗中在鋅片的表面上也有大量的氣泡產生?(銅片上也有大量氣泡)這是個有價值的問題,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好幾組學生開始互相交流意見和爭論,在學生一片迷惑不解的眼光中,我讓學生安靜下來,對大家說:請同學們觀察一下老師這個電池有什么現象?學生驚奇地發現老師這個鋅片上沒有氣泡!這時我建議學生拆下儀器上的鋅片,用旁邊備用的鋅片再做這個實驗,結果現象和老師的一樣!此時學生已經猜測到這和所用的鋅片不同有關系,一個學生突然問到:“不會是鋅片的純度不同吧?”我及時鼓勵了這名學生,并且給大家提示,學生此時才明白原來一開始所用的鋅不純,鋅中的雜質會與鋅及電解液形成原電池,從而使鋅的表面也有大量氣泡。
二、重視實驗
實驗能夠點燃學生思考的火花,實驗對化學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過分。在學生學習“鈉的氧化物”時,我先演示了向裹有Na2O2的棉花上滴加水,即“滴水生火”的實驗。學生看了之后很新奇,這時我趁機提出:能不能“吹氣生火”呢?這時臺下的學生爭先恐后地要求來臺上做實驗,于是請來兩位志愿者,用玻璃管向裹有Na2O2的棉花上分別吹氣,臺上小心翼翼,臺下屏住呼吸,整個課堂融為一體。當“吹氣生火”突然爆發時,課堂在學生感嘆、驚訝的情緒中達到高潮。這時我不失時機的提出問題:“滴水生火”和“吹氣生火”的原因是什么?結合反應方程式及燃燒條件分析一下,從而借實驗有效推動課堂進行。
三、重視教材中具有探究價值的知識點的挖掘,并注意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我個人認為,作為一名教師,首先對教材的把握要深刻,這種深刻不僅僅體現在對教材的熟悉程度上,如何將教材中的重要知識點設計成一個小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對教師設計的問題有興趣,激起討論和合作的熱情,并在這種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滿足感,這是我不斷追求的境界和目標。
四、可以把一些難度稍大的問題分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發現、歸納,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
在化學學習中,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可以使他們相互了解彼此的見解,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和解決途徑,從而對知識產生新的洞察,對知識形成更加豐富的理解。合作與交流還可以將學習困難分布在各個學習者身上,學習者群體的思維和智慧可以通過集思廣益被整個群體所共享,從而使學生完成他們個人難以完成的復雜任務,并且學生可以通過這種激烈的討論鍛煉自己的靈活性和敏感性,在問題的解決中獲得成就感,提高自信心。教師也可以參與進去,通過聆聽學生的發言和提出的問題,及時了解學生的思維動態。同時也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向,這種相互碰撞,相互啟發,相互引導,最終達到和諧共振。我在聽了學校一位教師的公開課時,就深深的體會到這一點。
課堂實錄:羥基對苯環的影響:探究苯酚與溴的反應
[教師演示]在濃溴水中滴加苯酚稀溶液并不斷振蕩,有白色沉淀生成。
[設疑]在有機反應中,溴水經常是作為加成反應的試劑,你能確定該反應是取代反應還是加成反應嗎?能不能設計探究方案證明你的推測。
學生通過熱烈的分組討論,設計的方案如下:
(1)測定反應前后溶液的導電性變化。
(2)用pH試紙測定反應前后溶液的pH(測定反應液、苯酚、溴水的pH)。用pH試紙分別測定苯酚、濃溴水、反應后溶液的pH值并作比較。
最后得出結論:苯酚能與溴水發生取代反應。
應該說,學生通過探究溴水反應前后溶液的pH的改變來推斷究竟發生的是取代還是加成很有創造性。教師在及時表揚鼓勵學生的討論結果時,提了一點改進意見:由于溴水中的次溴酸的強氧化性可能對pH試紙有漂白性,所以可用pH計代替pH試紙做對比試驗。
看過《明朝那些事兒》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原本很枯燥的歷史經過當年明月的解說變得很精彩,原來歷史可以寫得很好看。那么,在很多人眼里異常枯燥無趣的化學,可不可以變得很有趣呢?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這將是我不斷努力的方向。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