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話語之二】在“三級課程”管理中,國家課程仍是課程改革的主體。關注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充分體現課程的開放性與選擇性,找到課程改革的切入點,是所有課程管理者、建設者必須承擔的責任。作為國家課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校本化實施的廣闊空間。
有人說。學生的成長仿佛一棵樹。小樹能長成參天大樹,必然有健康、強大的根系作堅實保障。孩子的成長除了需要必要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社會教育的因素也不容忽視。只有讓孩子不斷地接觸社會、融入社會。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個性成長。作為課程實施的組織者——教師,必須明白這個道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把“與生活世界對話”當作課程實施的主旋律。保護好孩子“成長的根”,為孩子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規劃與實施研究》是常州實小的省級立項課題。依托課題研究,常州實小將綜合實踐活動打造成為了孩子接觸社會、融入社會最好的平臺。在本輪課改中,學校將生活、對話當作一根紅線貫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始終。
一、打造課程資源平臺
為了保證課程的正常實施,學校努力開發校內外一切可利用的課程資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社區及周邊環境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常州市實驗小學地處市中心,學校在地圖上以300米為半徑畫了個圓,發現圓中的資源有:一個老社區(茭蒲巷社區)、一段護城河(東下塘河流)、兩個菜場(廣化菜場、小河沿菜場)、一個開放性公園(人民公園)、兩個知名超市(城中路信特超市、南大街樂購超市)、一所市級醫院(常州二院)、一個市級美術館(劉海粟美術館)、四條繁華馬路以及市內的各大型商店、飯店以及老干部活動中心、常州市公安局、常州市法院等。利用這些資源。近年來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如“馬路上的規則”、“我們吃得放心嗎”、“家鄉的水資源”、“關于菜場衛生情況的調查”、“關注身邊的老人”、“綠色通道的擁堵與管理”、“尋找英雄的足跡”、“廣告知多少”等。同時。在活動基地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方面學校也大膽做了些嘗試。蔬菜種植基地、污水處理廠、瞿秋白紀念館、恐龍園、茅山新四軍紀念館等都留下了孩子們研究的足跡。從學科中開發的“說名道姓”、“走進秋天”等,也都是非常受學生喜愛的主題活動。
二、打造自主發展平臺
綜合實踐活動對于學生來說是一門全新的課程。為了讓學生盡快地熟悉課程。我們努力為孩子打造了各種自主發展的平臺。
首先。從改變學習方式人手,引導學生運用小組合作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在傳統學習方式的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在活動中努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鼓勵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生活、融入社會,在活動中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校結合“環境教育”、“公民教育”、“生命教育”活動,組織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綠色通道的擁堵與管理”、“小學生課余時間被占用情況調查”、“關注身邊的老人”等主題活動均在常州市公民教育實踐活動中獲獎,孩子們的表現也獲得一致好評。
再次,在小組活動的基礎上,為了讓孩子更多地接觸社會、了解家鄉。我們還將綜合實踐活動的優質主題活動開發成校本課程——《漫溯常州》,在實施過程中,充分整合周邊資源,開辟了多條實踐考察線路,由此也實現了“讓孩子在開放的課堂中學習”的目的,使實小五年級的孩子每學年多了8次走進社會大課堂的機會。也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真正做到了“與生活世界對話”。
同時,每學期的成果展示活動也是學校為學生打造的自主發展平臺之一。在展示活動中,孩子們通過研究報告、過程實錄手冊、手抄報、電腦小報、小品、幻燈片等多種方式,讓同伴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此過程中,孩子的綜合能力得到了充分發展。
三、打造實踐創新平臺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一直是常州實小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努力追求的目標。為此,不管是小組參與的小課題研究活動,還是集體參與的專題性主題活動,在活動的各個環節我們都會有意識地為學生的活動創設相應的平臺,努力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為孩子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
近年來,學校著力在勞動與技術教育領域為學生打造實踐創新的平臺,成果斐然。學校不僅總結出了“主題活動實施模式”、“高校導師制實施模式”、“社團活動實施模式”等多種課程實施模式,還進行了“勞技教育”校本課程開發,并建立了專題特色網站——“勞動與技術網”。特別是“高校導師制實施模式”已經實施了三年。在與常州市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合作中,孩子們真正走進了勞動與技術世界,沉浸于動手實踐、動腦研究的快樂之中。現在。不管是在四年級實施的“走進家務勞動”主題活動,還是在六年級實施的“走進勞動與技術世界”大型綜合實踐活動,以及由三、四、五、六年級學生參與的社團“勞技系列”活動和整合學校分享節開展的“勞動技能大比拼”活動,都已成為促進“勞動與技術教育”在學校常態實施的平臺。使學生的動手能力、自我服務能力、勞動意識、家庭責任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了發展。
平臺的打造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接觸他人;是為了讓學生在不同時期得到不同的發展,真正成長為有后勁的、可持續發展的一代新的建設者。每個教師都將承擔護花使者的職責,為養護孩子的“根”盡心竭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