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學校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一段重要旅程,我們或許無法對他的整個生命負責,但是我們應該盡可能地為他這段生命的旅程抹上亮麗的色彩,為他的未來打下堅實的精神底色。多年來,我們不斷從教育的原點追溯,本著“培養三年,服務一生”之理念,努力圍繞“特色與創新”這一主題,構建著學校教育的生態系統。
一、教育價值引領——基于學校發展的可持續性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堅持實施素質教育,是實現教育自身和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如何將這一辦學理念變為全體教師共同的教育價值取向,進而變為教師追求自身專業發展的動力和具體的育人行動,這是重要而艱難的。這是一個推動、發動、帶動的過程,也是一個倡行、砥礪、化育的過程。學校成立了多維度的學習共同體,搭建了多形式的交流研討平臺,建立了多層次的培訓研修機制,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師發展渠道。“全員讀書”、“培訓研修”、“專家引領”、“智慧相約”、“合作反思”已成為教師尋求自主發展的行動關鍵詞。我們努力構建充滿活力的學習型組織,形成了學校主體成員共有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加深了全體教師對教育的理解、職業的認同和對發展的期待,從而在傳承和發展中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精神文化體系。這種無形的“價值領導力”已成為整個學校教育生態的靈魂和根本,成為學校提升教育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二、課堂文化重構——基于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課堂教學作為最主要的育人形式。必須采用合乎學生認知規律和情感發展規律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把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啟發學生的科學思維放到突出位置。在借鑒省內外名校課堂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校實際,2006年秋季起,我們開始分步驟推進“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從文化的高度理解、實踐、創生、積淀屬于自己的課堂文化。
我們對課堂生態環境進行了整體改造。從學生座位排放,到教室環境布置;從全校作息時間調整,到課時結構改變;從用于每組學生進行習題演練、交流感悟、展示成果的自板設計,到1200多塊小白板的制作使用;從四個試點班開始,到一個年級再到全校,“合作學習”經歷了艱難而意義非凡的過程。
四年的實踐,我校“合作學習課堂文化”呈現了多種形態。在學校大力倡導的“傾聽無聲、討論輕聲、發言大聲、質疑有聲”的良好氛圍中,“自主預習、小組交流、學生展示、質疑拓展”成為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環節:“問題由學生自己去發現解決,規律由學生自己去探索應用,概念由學生自己去概括提煉,文本由學生自己去思讀體悟,實驗由學生自己去演示操作”成為課堂教學的顯性特征;“善于交流、樂于合作,勇于表達,敢于質疑”成為教師課堂教學三維目標落實的著力點。同時,老師為學生進行的“成長策劃”、“分層輔導”、“個別點撥”、“面批作業”、“面評試卷”等個性化措施,使每個學生的學習更為有效,成績更為突出,素質提升更為明顯。
2009年我們又加入了北京師范大學劉儒德教授主持的國家級課題“學習優勢教育”的研究,其“自主——支架”式教學理念進一步豐富了“合作學習”的內涵。
三、特色課程建設——基于學生發展的選擇性
近幾年來,在國家新課程標準指導下,我們積極進行校本課程的研究與開發。2006年起我們在初中部先后開設了二十多門拓展課程,實施了“五自”自塑型德育課程方案,建立了“1+4+x”的開放式英語教學系列課程。從2008年起,我們本著“拓展國際視野,開創多元未來”的育人宗旨,在高中部不僅開辟了中一加、中一美、中一英、中一德等國際直通車或升學通道,還先后研發和引進了“美國斯坦福EPGY課程”、“中學生學能提升拓展課程”、“美國GAC課程”、“加拿大ESL課程”,今年還獲得了美國大學理事會授予的“AP國際高中代碼”,為高中學生的多樣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選擇。未來三年,高質量校本課程的開發將使因材施教、個性發展的理念得到進一步落實。
“培養三年,服務一生”是我校核心價值觀,課堂改革和課程供給都圍繞這一“頂層設計”展開。我們將持續優化教師資源和課程資源,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和管理改革,完善與國際教育理念相適應的學生培養體系,構建與教育科學發展相適應的學校生態環境,不斷迎接特色辦學和多樣化發展對我們教育智慧的挑戰!
(作者系江蘇省鎮江市外國語(國際)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