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中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對于其“成人”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但在中學教育階段里,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人文素質培養并未得到足夠重視。升學的壓力使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雙方都還存在著關注表面分數、成績的傾向,忽視了內在的人文素質教育,以及對學生的“做人”的教育。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當下,在“教育新政”的背景下,學校、教育工作者已經注意并開始重視這一問題。開始挖掘中學校園內部的一些積極因子。發掘各種各樣有意義的活動形式,促進中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比如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藝術活動,在多樣化、趣味化、人性化的校園藝術活動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地滋潤學生的心靈。提升他們的人文素質。大體來說,校園藝術活動對于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最明顯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藝術欣賞中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
人文素質的提升,離不開較高的精神文化追求。中學校園藝術活動的首要意義便體現在這一方面。作為“美育”重要手段的校園藝術活動,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1999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譬如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音樂欣賞”部分,可以使學生們從中體會到高山、流水、明月等各種美好的事物,感受悲壯之美、雄渾之美、崇高之美、婉約之美等各種美的情感。我校有一個藝術特色校本課程——“五個一美育奠基工程”:“每周一講”“每周一歌”“每周一畫”“每周一詩”“每周一影”,所選取的欣賞素材多為世界名曲、名畫、名詩等。如“每周一曲”中,學生可以賞析到中外古典名曲、中外優秀民歌、經典流行樂曲和貼近學生生活的通俗歌曲等各類別音樂。這些課外藝術欣賞活動的拓展與延伸,日積月累、循序漸進,在課余的時間里使學生們也能夠欣賞到有品位、格調高雅的藝術,在耳濡目染中強化了學生對于美的印象、感受力和領悟力。有學生就在周記《學會欣賞》中這樣寫道:“在學校‘每周一歌’的那一首首世界名曲中我感受到了美,原來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學會欣賞美,就是學會了發現美。在我們的生活中,美其實無處不在。我愛美,我愛生活。”現在,不少學校還推行了“京劇藝術進校園”“地方傳統藝術進課堂”活動,推動了中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提高了其對美的鑒賞能力。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當前一些品味低俗、不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身心健康發展要求的流行歌曲或其他低俗娛樂內容對學生審美趣味的侵蝕和心靈思想的污染。
只有具備了欣賞美的眼睛,才能擁有創造美的能力,這種美的創造力實質上就是想象力和創新意識。愛因斯坦就表示:“如果沒有早年的音樂教育,無論哪一方面我都將一事無成。”他認為,正是從藝術中獲得的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它比知識更重要。在校園藝術活動中。學生獲得了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的提高,而這種提高恰恰又刺激了想象力的形成和創新意識的萌發,為學生進行其他學科的學習,甚至是今后人生中做好其他工作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在自我參與中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人文素質的培養引導著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開展校園藝術活動,可以通過讓學生自我參與到其中來,在這一過程中改變原有的一些錯誤的價值觀念,并建立起新的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當前一部分中學生身上,包括一些教師、家長和社會人士的思想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人生價值扭曲的現象,甚至出現了功利主義的傾向,將學習當作人生的唯一大事,其他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人都與自己無關,“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有的甚至以文化學習成績來衡量學生的能力高下,認為成績優異的學生必然所有方面都好,個人能力自然突出,而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則是一無所能,其他事必定也做不好。校園藝術活動就是要撥正這種不良的成見。事實上,優秀的定義也是多面的。不是只有考試成績好、分數高的學生才是優秀的,在藝術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同樣是優,秀的。文化學習成績只是一個人種種表現的一方面,應試能力較突出并不代表所有的能力都很優異,其他能力比如表演能力、動手能力、藝術表現力等等也是個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對于中學生而言,不僅是分數值得重視,以上其他能力同樣值得關注。我校在舉行校園十佳歌手大賽中,有的學生逐漸認識到原來歌唱得好也是一種才能。在以年級為單位的藝術節目匯演中,同學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從編劇、導演到登臺表演,采用多種藝術形式展現自我,通過參加這些活動,大家從中認識到。會表演也是一種能力,自己同樣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在校園藝術活動中表現特別突出的學生,還進一步參加了市里、省里的藝術比賽演出等。通過校園藝術活動,不少同學挖掘出了自我的藝術才能并走上這條發展道路,考上藝術院校進一步深造。即使是在這方面欠缺些天賦。發展起一些今后人生中的興趣愛好也未嘗不可。人的一生中除了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同樣重要。我校的藝術興趣小組就是著力于培養學生的多種興趣特長及愛好。鼓勵學生挖掘自己的興趣愛好并向多方面發展。
這些,都在向學生們傳遞著這樣的價值觀念:當功利主義至上時也許結果反而是一無所獲,相反如果抱有超功利的態度反而能收獲更多;人生的道路是寬闊的,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是只有一條固定的老路能走,其他的道路同樣能引導你走向光明。
三、在排演過程中發展學生完善、健全的人格
人文素質培養的目標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在一些中學生的身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和心理陰暗面,比如自私自利、極端個人化、集體意識喪失、團結協作精神差、道德水準下降、自信心缺乏、懶惰等等。通過開展校園藝術活動來進行綜合素質的培育,對于彌補這些學生的人格缺陷,塑造完善、健全的人格有著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多年承擔課堂教學任務、課外有著多次排演節目經歷的音樂老師。我對此深有體會。
在我校一年一度的校園“瓊苑之聲”藝術節這樣一個大舞臺中。有以班級為參加單位的大合唱比賽板塊,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參加。在排練節目的過程中,全面調動起全體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集體榮譽感、自信心、表現欲和團結協作精神,到最后的比賽中總能取得較好的名次成績。但在我看來,還有比這個比賽結果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通過大合唱的排演,學生們形成了班級的凝聚力。音樂是人類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音樂教育應該而且能夠在培養合作精神與共處意識方面有所作為。同學們明白身在同一集體中,只有團結合作、將所有的力量擰成一股繩才能取得勝利。在排演中,學生們樹立起勇于爭先、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并改變了以往膽怯自卑的心態,充滿了“有志者事竟成”的自信心。另外,也明白了成功不是懶惰的不勞而獲,而來自于勤奮的努力和奮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有老師向我反映,一些學生由以往的自卑自閉變得開朗自信、由自私自利變得樂于助人了。其中有一位學生,從老師對其評語的變化上就可明顯地看出他的變化:“老師現在對你是刮目相看。參加了本次校園藝術節活動之后,看到的總是一個陽光的男孩,知道懂禮貌和關心集體了,善于與人交往了,開始愛學習了,上進心與好強心在你身上表現得越來越強烈,老師為你高興。以你為自豪。”校園藝術活動的特殊性、靈活性正是其勝于其他說教式教育之所在。一般說來,在特殊的環境和事件中所得來的體會是與眾不同而深入人心的,因此,這種親身實踐的經歷對于學生的影響必定是深刻而終生難忘的,其教育意義遠大于書本上干澀枯燥的理論。
中學校園藝術活動,是中學校園的第二課堂。通過在藝術欣賞中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在自我參與中樹立學生的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在排演過程中發展學生完善的人格,有效而又獨具一格地促進了中學生的人文素質的提高,在教導他們如何“做人”的道路上不斷邁進。愿這朵校園奇葩越開越燦爛、越開越美麗,為中學素質教育和人才培養增添更亮麗的色彩,畫上最美麗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