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的名校可謂多也!有全國首創的南通師范、如皋師范,有追求卓越、院士疊出的南通中學,有情境教育發源地通師二附小,有考取清華、北大扎堆的啟東中學,有“掃地也要掃出全國第一”的拼茶中學,有以學生發明創造聞名全國的大江中學等等。名氣遠播,但我一直未有機會身臨其校。與之親密接觸。
去年,我到南通一中掛職研修三周,近距離接觸了南通一些名校,感悟良多。
校長理念先進思路清晰。縱觀南通名校的發展歷史,在辦學的不同階段,都深深地留下了校長智慧治學的印記。他們審時度勢,把握時代脈搏,準確定位,適時提出學校發展的戰略規劃,促進了學校的快速發展。辦學之初。校長的理念往往反映在校訓上。如南通中學的“誠恒”(誠于做人,恒于學問),南通一中的“敬誠勤樸”(敬于業、誠于心、勤于學、樸于行),這些意義深遠、內涵豐富的校訓就是校長辦學理念的具體體現。每一所名校都有經過專家論證的學校發展短、中、長期規劃。為教職工勾畫美好的發展愿景,為學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認真研讀,就能體會到每一份規劃,既有傳承,又有創新。
教師境界高遠追求卓越。南通有一批全國著名教師。像南通師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師,啟秀中學李庾南老師等等,南通中學、南通一中分別有17位和14位省特級教師。這些名師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他們精心教書,潛心育人,用師愛托起教育事業,把生命融入課堂之中。南通第一初級中學數學特級教師符永平說:“如果你僅僅將職業作為工作任務,那么,沒有哪種職業不辛苦。所以,只有熱愛這個事業,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找到職業的幸福感受。”南通教育人的精明和獨到之處,就在于他們沒有讓這個優質智力資源閑置,而是卓有成效地使這些特級教師(包括名教師、名校長)在整個教師隊伍建設中產生應有的“特級效應”、“名師效應”,變“樹木”為“森林”。各學校都成立了活動組織委員會,通過活動使青年教師盡快成手、成才。青藍結對,不拘一格。他們打破原來“一對一”、“一幫一”的格局,逐漸變為“一師多徒”、“多師一徒”,有的教師既“上拜師傅”又“下帶徒弟”,形成多層次的師徒結對。許多青年教師在名教師的“傳、幫、帶”下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拿到了解讀教育教學科學規律的“金鑰匙”,使自己登堂入室。教師因校發展,學校因師而名。
學生胸懷理想人才輩出。大凡名校,社會棟梁之材總是層出不窮。走進南通中學的校史陳列室,可以看到通中的學子:有江上青、錢素凡等30余位革命先烈;有李大潛、楊樂等18位兩院院士;有當代表演藝術家趙丹、國畫大師王個移、范曾、趙無極等著名藝術大師;有體壇名將張潔云(排球)、林莉(游泳)、葛菲(羽毛球)、李菊(乒乓球)、陳圮(乒乓球)等7位世界冠軍。通中的學生學得輕松,學有興趣,學有特長,學生社團多達30余個。通中校長在與我們的交談中說:“我們通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興趣和特長。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有著這樣的學生群體,難怪一所學校能夠走出如此多的優秀人才。
學校文化厚重特色顯著。我們在走訪南通名校時,校長在介紹學校的過程中,很少有人提到驕人的升學率,他們關注最多的是學校文化。走進南通中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江澤民題詞的“百年通中,英才輩出”八個大字,道路兩旁分別插著各班學生自己設計的班旗,主干道南面第一幢建筑是體育館,大門上方是蔡元培題寫的“積健為雄”四個大字,“誠恒”“敬銘”“求真”三幢教學樓坐北向南成三字排列,既莊重典雅,又不乏現代建筑美感:校園的西南角是學校德育教育基地:有建校初期的學校大門。有英烈校友江上青紀念碑,有現任校長100年校慶時寫給200年校慶時校長和教師一封信的日晷,有一口思源井;還有古色古香的校史陳列館。校園每一處都精心設計,小橋流水,青墻綠樹,讓自然與文化相得益彰,處處體現著“難忘教育”的隱性主題。最令我們難忘的是南通一中。盆景式的校園內竟然有110多棵桂花樹,分布在校園的各個角落,每年的八九月份,整個校園浸沒在花香之中,令人心純意靜,流連忘返。學校辦學理念、發展思路及大量的格言警句充滿校園各個角落。這樣的學校真是學生學習的學園,生活的樂園。在南通市陽光體育運動暨體育·藝術“2+1”項目推動下,體育和藝術之花在學校盛開:南通中學人人會彈鋼琴,一中人人會打太極拳,三中人人會打軟排、會吹排簫。一附有自創的乒乓操,二附有自編的團體操……一校成一景,一校一特色。
社會重視落實到位。南通有著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早在清朝末年,提出“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的張謇就為南通建造了370多所學校,贏得老百姓的尊重。曾有人說,沒有張謇先生就沒有今天的南通教育。張謇重視教育的傳統一直延續下來。歷屆政府都以重視教育為榮,無論是教育的投入還是政策的支持都走在全省的前列。這里的老百姓重視教育的程度可以說在全國首屈一指,他們可以不蓋房子,不買車子,省吃儉用,但凡學校開展的各項教育活動,只要找到家長,都會全力支持。在學校里聽說這樣一件事:一個農村學生上課玩手機,被老師發現。沒收手機,批評該生,讓其父親來領。遠在千里之外當建筑工人的父親,得知消息,連夜趕回。第二天一早,來到學校,帶著孩子向老師賠禮道歉。走出老師辦公室,來到一個偏僻場所,當著孩子的面將手機摔碎。撇開這位父親將手機摔碎是否正確不予討論,可以看出南通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對教師的尊敬。
看來,名校之名,并不僅僅在于它外顯的教育形式,而更在于其外顯教育形式背后對教育規律的深層次探究。名校的教育是一種大氣的教育,優質的教育,生態的教育,和諧的教育。或許,這也應該成為每一所學校發展的自覺追求。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新海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