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新學期剛開學,百年名校育紅小學就著手制訂獎勵性績效工資發放方案草案,因為根據教育局的規定,開學兩周內方案必須經教代會討論通過并上報教育局審批。
為此,陳校長感到壓力很大。因為陳校長已經聽說許多其他縣市的兄弟學校討論、制訂方案時出了不少“意外”。有的學校討論方案草案時教師和校長就有激烈的對峙,有的學校非教代會代表沖進會場進行抗議,阻止教代會通過分配方案,有的學校教師代表拒絕參加教代會,搞得學校人心惶惶,弄得校長灰頭土臉。其中不少學校還是在省內或當地有一定知名度的學校。
為博采眾長,避免步其后塵,陳校長請工會楊主席多方了解、收集市內外兄弟學校獎勵性績效工資方案討論、制訂的情況,特別要摸清造成上述結果的主要原因。
工會楊主席組織教職工代表收集了10多所學校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方案的文本,了解了各學校討論、制訂、通過方案的相關情況,對討論、制訂分配方案有“意外”發生的學校進行了走訪,最后把有關情況向陳校長作了匯報。陳校長認真研讀了各所學校分配方案和聽取楊主席的有關情況匯報后,得出了和工會楊主席基本相同的結論:各學校的分配方案雖然各不相同、各有個性,但有一個基本規律:分配差距較小的學校教師意見較少,分配方案交教代會討論都能通過,且基本上是高票通過。而那些分配差距拉得相對較大的學校,討論時教師意見大、教代會表決不予通過的多,即使通過也基本上是低票通過。
這讓陳校長對教育部和省市相關文件中要求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應“適當拉開分配差距”如何才算“適當”的把握感到非常為難。如果分配差距較小,雖然學校平安無事,方案能順利通過,但可能并不利于學校的長遠發展:如果分配差距較大,雖然從理論上講能鼓勵競爭、激勵先進,但如果教師意見太大,教代會不能通過,既不利于學校穩定,做校長的自己也很沒面子。
假如你是陳校長,你認為績效工資分配差距拉得小一點“適當”還是拉得大一點“適當”?或者說陳校長應該作出怎樣的選擇?
(芮火才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