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話語之一】新課程改革在本質上是文化的變革,改革需要深入到文化層面。文化的沖突,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課程改革的深化和學校內涵與特色的發展。明晰學校文化內涵、理解學校文化與新課程改革的關系、把握新課程背景下學校文化的意義、探究學校文化建設的策略對深化課程改革、促進學校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學校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研究》是《學會分享——一項促進學校主動發展的行動研究》的子課題之一。依托這一課題研究,學校找到了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源”與“流”。
“精勤”是常州實小的校訓。“精”,是具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建設精誠合作的團隊,實施精致化的管理。它的具體內涵是:(1)做任何事都聚精會神,講究精致,爭取精彩,達到精美粹化、精益求精的程度,追求完美的境界。(2)每位學生要活潑機靈、神思敏捷,像個小精靈;每個師生團隊要誠心誠意合作,講究精誠團結。(3)管理實現精致化,打造精致校園。所以。學校的第一任校長莊蘊寬把學校最早命名為“粹化”(按:常州市實驗小學前身為1906年創辦的粹化女學小學部),就是要老師、學生事事講精彩,努力達到“純粹,精華”。“勤”,是勤奮地學習,勤懇地工作。它的具體內涵是:成績要靠勞動才能取得,要多學多練,努力認真,勤懇踏實,不驕不躁,從不馬虎。有著百年歷史的常州市實驗小學秉持了“精勤”的校訓,形成了嚴謹治學、精誠合作、敬業愛生的學校文化,這是學校的根和魂。
“分享”是學校在新時期提出來的與時俱進的文化追求。分享的文化內涵是:與歷史分享文明,與自然分享和諧,與社會分享責任。與他人分享智慧。它的價值取向是:分享需要品位,尋求人格的完善;分享需要愛心,尋求情感的交融;分享需要智慧,尋求內涵的發展。分享是一種理念,是一種方式,是一種品質,也是接納、享用、創造的過程,它必須解決好“分享別人什么”、“怎么與人分享”、“我拿什么給別人分享”等問題。這個接納、享用、創造的過程其實是心態開放、思想解放、能量積聚、智慧綻放的過程。
那么,“精勤”校訓與“分享”文化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聯系呢?
以“精勤”為根。播“分享”文化。解答“拿什么與人分享”需要底氣,需要作為,需要內涵,需要完善。而“精勤”校訓和“分享”理念時刻激勵實小人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勤懇踏實的作風爭取精彩、豐富自己、完善自我。
以“精勤”為核。求“分享”品質。解答“分享別人什么”需要開放的心態,需要智慧的選擇,需要團隊的真誠。“精勤”校訓和“分享”理念也時刻激勵實小人以精誠合作的姿態和勤勉虛心的態度實現著智慧與智慧的碰撞,心靈與心靈的交流,道德與道德的提升。可以淡忘分享的技巧,但不能缺失分享的品質。
以“精勤”為神。立“分享”情懷。解答“怎么與人分享”需要愛心,需要互動,需要智慧,需要創造。當分享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實現著智慧的生成、愛心的升華并最終給予彼此新的啟迪時,分享的價值實現了!“精勤”校訓與“分享”理念時刻激勵實小人擁有愛的情懷、智的境界、創造的超越。
因此,“精勤”是學校校訓,“分享”是文化追求;“精勤”是一種精神,“分享”是一種品質。當校訓與文化相融、精神與品質共生時,必將使學校傳統得到發揚光大。也必定使常州市實驗小學——我們這所百年老校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
(作者系江蘇省常州市實驗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