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
應該正視這樣的現實:大江南北,我們的高中千校一面、同質發展的狀況普遍存在。高中教育培養模式的單一性,與不同潛質學生發展需求的多樣化之間矛盾突出,與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時代要求相比,差距很大。
這種現狀必須改變!作為有理想、有追求的教育工作者,作為“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的培養對象,我們12位中學校長決心擔當起我們的責任,主動作為,銳意變革,率先探索一條改變現狀,實現高中教育多樣辦學、特色發展的新路。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即將頒布之際,我們與指導組的專家學者著眼于國家整體利益和學生成長發展,先會聚無錫,后北上淮安,兩度對話研討,深入領會《綱要》的戰略意圖與現實意義,坦誠面對教育現狀與學校實際,就普通高中多樣發展和特色建設的原則與途徑,達成廣泛的共識。決定以《無錫宣言》的形式,宣示我們的共同見解和主張。
普通高中的特色發展,從本質上看就是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讓我們的教育真正轉向充分服務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提出,普通高中的特色建設應著重把握如下三條基本原則。
——全面性原則。特色是體現于學生群體的穩定的鮮明特征,而不是表現在部分學生身上的零星點綴;特色發展是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整體發展,而不是指向少數學生的局部提升;特色建設是使全體學生獲益的行為,而不是讓部分學生受惠的舉措。
——基礎性原則。特色發展應著眼于學生的長遠利益,而不能急近學生的功利需求;特色發展要著力提高學生動手動腦、生存生活、做事做人等基本能力,而不應僅僅致力提升學生的某一特長技能;特色建設追求滿足學生發展的培養模式的多樣性,而不刻意追求教育風格方式的獨特性。
——內生性原則。特色建設是校本化的,應該基于學校的教育哲學、獨特文化,而不應機械移植、盲目照搬;特色建設強調與時俱進,持續創新發展,而不能因循守舊,陳陳相因:特色建設應因校制宜,是學校主動發展的自主訴求,不能搞形式主義,變成指令攤派的僵化樣式。
關于學校特色建設的路徑,我們的基本看法是:
——應基于規范管理的辦學水準。特色建設不可能逾越學校發展的基礎階段,一所連體現國家意志、民族精神和社會共識的課程方案都不能忠誠執行、規范實施的學校,不可能一步邁入特色發展。
——應依托豐富多樣的課程載體。一方面應努力使我們的課程多樣呈現、百態千姿,另一方面應堅定不移地推進自主選課制度,為不同潛質學生個性發展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沒有豐富多樣的課程,就沒有選擇;沒有選擇,就沒有特色發展。
——應促進教師專業的特色發展。教師的專業發展速度,決定著學校特色發展的速度;教師民主精神、平等意識的強度。決定著學生個性成長空間的廣度:教師對教育真諦領悟、理解的高度,決定著學校教育的高度。
——應建立學生發展的指導制度。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加強對學生的理想、心理、學業等多方面的有效指導,開展生涯規劃,設計適切路徑,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
與此同時,我們深知,完成一場重大的變革,必須有相應的體制變革和機制創新作為強力支撐。我們期盼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從而最大程度釋放出學校教育改革的活力。
我們期盼著國家普通高中課程方案進一步完善,讓課程的彈性再大一些,適切性再強一些,選擇性再多一些!我們希望看到,在選修課程中,我們的學生不僅可以選擇不同教學內容的模塊,還可以選擇不同學習水平的模塊。
我們期盼著江蘇高考招生方案進一步完善。學業水平考試,可否多給學生一次選擇機會?能否切實減輕學生負擔?可否嘗試讓辦學行為規范的一批學校享有免試的資格?我們希望看到,在江蘇的高中里,每個孩子都擁有一張專為自己發展而設計的課程修習表。一批批創新人才不斷涌現。
高中特色建設成功與否,關乎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關乎青年一代的素質提升與健康成長,關乎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國家的根本利益。江蘇的校長同行們,讓我們共擔重任!我們責無旁貸!
“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
首批培養對象中學校長組
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