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描述:
2009年6月1日,距高考還有6天的時間,高三年級的A同學作國旗下講話:“這里我要特別感謝我們的老師,是老師給了我們正確的引導;從老師那里,我們學到了知識,學會了拼搏,懂得了什么是無私與奉獻;請允許我代表所有的高三學生,向母校所有的老師,深深地鞠一躬。”
2009年9月,A同學將母校的給予統統裝進行囊,跨進了清華大學的校門。
A同學所在的學校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領,把對學生的德育,滲透在平時的育德實踐中。收到了較好的教育實效。從2008年10月到2009年6月,筆者跟蹤了A同學的發展過程,透析A同學的成長軌跡,從中也獲得了不少對搞好學校德育工作有益的啟迪。現將其作一簡要的概述,可能對面上學校搞好高三學生的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育德實踐:
A同學所在的重點高中根據高三學生的實際,開展了文化浸潤的育德實踐,現將他們的育德實踐作一簡要的描述:
1 立足未來,大處規劃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教育的過程就是不斷認識人、發現人、開發人的過程。高中尤其是高三學年的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使命之一,就是要及時引導學生學會設計未來,確定奮斗線路。因為有“預”無“預”。結果迥異:大“預”小“預”,亦是天地兩重。
高考結束后在和A同學座談時,他深情地談到母校對學生“立足未來,大處規劃”的引導是很有價值的。他說高中三年自己在老師的幫助下得到較好的發展,首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自己在每個階段都能有一個正確的定位:進入高一就告誡自己必須謙虛謹慎、必須樹立信心,確立“以學習為中心、力爭全面發展”的目標,自薦當班長,積極參加團支部和學生會的各項活動:高三首次市級調研考試取得了優異成績,堅定了自己的目標——沖擊國內最好的學府,隨后又放棄了參加自主招生考試進入南大的機會。A同學感慨地說:“有時,決定人的一生的,就是那幾個關鍵的選擇!”
2 指向心靈,細處用力
教育最重要的是立德樹人,教育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過程。教育不能只關注學生的現在,停留在“題海+汗水”的分數拼搏上,更應讓學生的身體、心靈和視野獲得發展,也就是更要關注學生的可能性。學校的德育不能僅僅是讓學生知道道德的知識、概念和律令。還要在具體的育德實踐中指向學生的心靈,在細微處用力,播下一顆道德的種子,使其收獲幸福的人生。
縱觀A同學高三一年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學校教師在育德實踐中堅持文化育人、直入學生的心靈世界的做法是有成效的。在剛進入高三不久的2008年10月A同學也曾作過一次國旗下的講話,這次講話A同學并沒有按學校學生處定好的思路講,甚至“有所走樣”。但老師卻像保護荷葉上的露珠一樣,保護著A同學的心靈,從A同學挑戰自我取得成功的角度給予了肯定。同時,班主任和學生處的領導又及時給A同學以正確的引導,幫助A同學對“有所走樣的國旗下講話”進行有意義的辨析,讓A同學懂得在尊重他人、遵守集體規范的基礎上來展示自己的個性特長才是較為合適的。A同學也由此而獲得內心澄明。
3 著重養成,實處用功
A同學就讀的重點高中在“為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和“培養時代領跑者”的育人目標的統領下,在育德實踐中著力建構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我塑造機制,以促進學生的自我覺醒、自我塑造和自律自強。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選準切入點,著重養成,實處用功。
一是扎扎實實地進行學生的行規養成。盡管這對重點高中的學生而言僅是育德實踐中淺層次的東西。但學校還是堅持嚴要求、重養成、勤檢查、快反饋原則,毫不松懈。二是花力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特別要求學生養成訂立目標和學習計劃的習慣、預習和自我研習的習慣、適應老師與自我調整的習慣、篩選資料和整理錯題的習慣等。三是營造班級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與頗具活力的班級文化氛圍。一個班級要有一個共同的價值追求與精神向往才能和諧,個體才能壯大。正如A同學高考結束后與筆者談話時所說:“三年高中的學習使我收獲了快樂生活和積極樂觀、平和淡定的心態,我為擁有一幫可愛可敬的同窗感到幸福,同學是我信心的最大來源,是我學習的重要動力,是我生活的最大樂趣,是我取長補短的最佳參照。”
啟迪概述:
A同學變化、發展和成長的軌跡,折射出了他所在學校將學生的德育滲透在平時的育德實踐中所取得的成果。剖析這些成功之道,可給教育工作者一些有益的啟迪:
1 育德要堅持價值引導與自主選擇相結合
我們正處在社會的轉型時期,社會的多元價值觀對青年學生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道德教育既要使學生樹立自己的價值觀,又要使他們形成價值共識。尊重他人的價值選擇;既要使他們自主判斷、自主選擇,又必須給他們以價值引導。要尋求“多元”與“共識”之間的平衡,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的育德實踐中堅持價值引導和自主選擇的結合。在學校。道德真義要靠學生主體的自我構建,在多元價值背景下,學生可以在不違背共同價值的前提下,對道德價值進行自主選擇。青少年學生由于道德認識、判斷和選擇能力還比較薄弱。如果沒有教育者的價值引導,學生就會缺乏形成價值的基礎,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構就成了無本之木,也就不能成為真正的有道德的人。
教育是一片云推動另一片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教師在進行共同價值的傳授時可通過對話、交流等方式,幫助學生進行價值選擇和價值澄清,順勢引導學生確立共同價值。比如。前述事例中的A同學2008年10月升旗儀式講話后,學校就采取了引導A同學通過“自我澄清”的方式來接受“個體價值與社會整體價值辯證統一”這一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當然,A同學所在的學校在進行價值引領時注意了“適度”的原則,不是把教師的價值觀念強加給A同學,而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在細微處發力來施加影響,這一成功做法是值得借鑒的。因為,過度的價值引導容易退化為強制和粗暴灌輸。
2 育德要堅持道德規范與人生體驗相結合
長期以來,道德常常被認為是一種社會規范,往往被知識化、外在化。道德教育,這一要求個體接受和遵循既定的社會道德規范和價值體系的過程,也往往因其以統一的社會道德規范進行標準化教育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對個人道德主體性的遮蔽。現實學校德育的效果不佳、現實生活中一些學生所表現出來的雙重人格特征正是當前德育教育弊端的顯露。
德育重在行動,德育貴在體驗。道德教育必須是外在的“教”和主體內在的“化”的有機結合。主體內化,包含著在規范、系統、標準的學習環境中的“習得”和在非規范、高度社會化的環境熏陶、感染下的“養成”,二者缺一不可。“教”側重從感性的角度讓學生感受領悟道德的準則,“化”是通過優秀文化來凈化學生的心靈。從而把道德的體驗、道德的感悟升華為道德的理性層次,上升到一種自覺的境界。比如,前述事例中的A同學,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在自身的努力下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成效,考取了國內的知名高校,為今后的幸福人生塑造了一個良好的起點。而此時A同學發出了“高中三年真的是經歷與體驗,成長與成熟的過程;三年的學習階段有太多的挑戰,太多的收獲,正是在巨大的壓力下練就樂觀的心態,在坎坷的磨礪中練就克服困難的勇氣。在愛的關懷下養成感恩的習慣”的內心感言。學校的德育真正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獲得個體的道德體驗,提升道德意識,發展道德能力。
3 育德要堅持道德教化與文化浸潤相結合
學校德育只有轉變為道德教化,才能實現對德育困境的突破和德育思路的創新。因此,在學校的育德實踐中一要拓寬德育渠道和道德生長的空間:二要在學生的道德認知過程中注重情感塑造、性情陶冶、精神涵養、行為養成;三要在學生學習的現實場境中整合文化資源。加強文化建設,文化浸潤,以文化人。
A同學所在的學校尤其是他學習的高三(18)班十分重視班級文化這一基礎工程建設。班級文化可以把對學生的德育寓于可感知的育德情景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行為。他們一是用人類優秀的道德傳統、文化精神來滋潤學生。二是用深厚的學校文化來浸潤學生,以優秀的學校文化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最終形成一種能夠帶得走并享用一生的學習力。三是著力營造班級的主流文化,做到:環境文化,目標育人;管理文化,行為育人;交流文化,情感育人;課程文化,綜合育人。健康向上的班級文化形成了對學生無聲的教化。牽引了學生心靈的優化,促進了班級學習成績的整體提高:2009年高考,全班本科上線率超過90%,其中有6名同學被清華、北大、復旦、南大等知名高校錄取。育德也是一種文化活動,其最終目的是把道德規范和文化中真正富有價值的內涵植入學生的個體生命之中。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