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學校的目標就是讓學生成為和諧發展的人。我理解的和諧發展應該是自主的、主動的、有內在擔當的自覺發展,而不是指外力推動的被迫發展。作為管理者——校長,我的第一要務就是引領師生主動責任意識的積極提升,激發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把教育教學發展作為自身內在的事業追求,主動承擔學生素質發展的職責,主動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主動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主動解決教育教學問題,主動參與學校的管理,主動與同事合作。共謀學校發展,表現出高品位的精神狀態和工作狀態,帶動學生也成為具有主動責任意識的人。
怎么才能讓師生主動發展呢“培養具有主動責任意識的群體”這個核心命題就擺在了我的面前。與班子成員探討、與各個層面的老師座談、向專家教授討教,面對學校發展的重新定位,我們確立了“學校發展轉型期教師主動責任意識培養的行動研究”這一省級立項課題作為教師成長的主要抓手,引領教師發揮自主性,運用自主策略,不斷提升主動責任意識,從而使學校師生獲得發展。
愿景導航,喚醒主動責任意識。學習型組織管理理論認為。組織的活力來源之一是實施愿景管理,即在組織中建立一個具有強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的共同愿景,使組織在共同的目標取向和價值取向的激勵下,始終孕育著一種蓬勃向上、創新發展的激情和活力。我們利用學習“科學發展觀”的契機,在全校范圍內組織了大討論:“面對學校的發展機遇,我們該如何應對?”讓全校教師對學校新的形勢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增強主動責任意識和歷史使命感。反觀自身,自加壓力,引領每一位老師適時制定個人中長期發展規劃,將個人的發展愿景納入到學校的整體發展中去,爭取主動發展的責任意識漸漸在教師心中涌動。
人本管理,激發內在驅動機制。學校十分注意避免行政命令,千方百計緩解教師的種種壓力,善待教師的失誤、充分尊重教師合理的意愿,正面評價教師,讓每個教師都意識到領導對自己的關注與認可,使教師心甘情愿地做好每一項工作。營造積極進取的文化氛圍,滿足教師不同層次的合理需要,讓教師在盡可能和諧的氛圍中嘗試改革,自主發展,提升生命的品質、促進生命的成長。我們把感激寓于細節,讓欣賞源于真誠,有效地凝集了人心,在此基礎上激發教師的內驅力,引導教師學會自我激勵。形成內在激勵機制。我們深信,徜徉在尊重、欣賞、引領構成的具有內在激勵精神的人文關懷中的教師,一定會給予學生同樣的人文關愛,從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校本研訓,提升主動發展能力。校本研訓的核心是教師的發展。我校結合實際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如舉行各種專題講座、交流研討、青藍工程、學習共同體及課題研討等形式;同時在實施校本培訓中也可以根據發展的需要隨時調整培訓的形式與內容,以真正達到推動教師主動發展,推動學校發展進而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目的。
文化浸潤,建構主動發展生態。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指出。每一個生命個體與生俱來地具有優越感的追求。那么,在學校管理中校長的任務就是把這種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為了確保對優越感的追求能給他們帶來精神健康和幸福。我們把“愛與責任”確定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題。引領老師們從關愛與責任的角度思索人生、考慮問題、美化言行、凈化心靈。老師們在追求完善、完美的過程中,激起了自身的創造力,并在這種克服困難和改善自我的過程中做好本職工作,激發責任意識的提升。
教師是一種需要付出愛的職業。管理不是改造人。而是喚醒人;制度不是約束人,而是激勵人精神中潛藏的能量。學校的制度設計與管理實踐,目標是釋放教師主動發展的生命活力、搭建教師主動發展的生命舞臺、激發教師的主動責任意識。讓教師在行使教育這一神圣使命中,獲得尊重,獲得自我的主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