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之問”是我們這代教育者必須直面的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我認為,其中基礎教育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特別是基礎教育掉進了“分數”的陷阱,束縛了創新意識的自由翱翔和創新能力的勃發生機。我們的教育者不是懷揣解決自然、社會的問題引領孩子的成長。而是讓分數使孩子成為知識的貯存器和數據庫,考試的機器。為此,我們始終把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教育責任。
一、變革學習方式,以研究性學習為契點
改變學習方式是教育者必須思考的問題,我校以研究性學習為契點,培養一項學生終生為之研究的課題。我校自1996年開始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使每一個學生在高中的三年學習中,都擁有一項自己喜歡的研究課題,通過組織研究團隊、收集研究資料、開題、項目研究、中期匯報、項目研究、結果。使每一個學生在行動中懂得研究的步驟,領略研究的艱辛,品味研究成果的喜悅。我校幾乎所有的學生創新成果都來自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研究課題。2000年,我校的研究性學習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被多家媒體評價為“素質教育的一面旗幟”。
近年來,為了把研究性學習向縱深推進,我校針對不同年級的具體學情,成立了研究性學習教研組,加強對國家課程的校本化改造,突出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研制了《研究性學習指導手冊》、《研究性學習過程記錄簿》、《教師指導手冊》等,及時、準確、有效地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二、拓展選修課程。打造學生社團組織
拓展選修課程,搭建學生社團組織,為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供了優質的舞臺。到目前為止,我校先后開設了60余門學術類選修課程,30余門活動類課程,其中大部分是學生喜愛的科技創新類課程,例如電腦硬件原理維修、機器人活動、三模小組、金中氣象站等。與此同時,我校成立了40多個學生活動社團組織,著力進行科技創新教育的普及和推廣,例如“機器人工作室”、“創新作品制作室”等使絕大部分學生都有一個自己喜歡的科技類社團,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創造天地。
三、領導重視,加強隊伍和設施建設
教育是自然的。應該遵循生命的本質和呵護學生的創新意識;教育又不是自然的,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培養、組織和引領。為此,領導的重視和過硬的隊伍對創新教育至關重要。
成立以校長為組長,分管副校長為副組長的創新教育領導小組。重視校內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派送有潛力、有愿望的年輕教師進行相關專業的培訓。針對在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資源,整合校外師資力量和科研場所資源,聘請20多名在寧教授、博士生導師和研究員作為我校校外輔導員。建立南大國家實驗室、東大國家實驗室、省市科技活動中心、省土壤研究中心為我校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實踐基地。
與此同時,在學校辦學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將有限的經費配套建設學生科技創新教育的活動場所。例如,先后建設了3個“數字化實驗室”和“金工車間”、“木工車間”等6個“通用技術專用教室”等一系列科技創新活動基地,配置了數字車床、銑床、磨床、數字雕刻機、太陽能汽車等一批科技創新活動設備和工具。
四、注重科技活動的滲透,努力打造精品項目
我校定期舉辦主題為“科技、創新、未來”的校園科技節,組織學生參觀科技展覽,舉辦系列科普講座、學生科技講壇、科技創新大賽、創意實驗展、科技小報展示與評選,進行中學生科學素養調查等活動,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近10年來,我校學生科技創新成果層出不窮,社會影響廣泛。我校作為中學代表在2009年昆山舉行的江蘇省科技創新教育推進會上做了經驗介紹。2007年組建的機器人團隊至今已經取得4金和省級以上比賽20多項一等獎的成績。我校5次榮膺“科技創新教育先進集體”稱號,被授予“江蘇省青少年發明家搖籃”和“南京市星光計劃首批實驗基地”稱號。
教育在任何時候都任重道遠,我校的老師一定會和所有的老師們一起,不斷探索教育的使命,承擔教育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