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是學校特色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學校特色發展又能夠不斷豐富和創新校本課程。開發校本課程、實施課程創新是實現學校特色辦學、引導學校特色發展的重要措施和主要途徑。
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德育為先則是教育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2009年,我校立足三級課程管理,把開發和創新校本德育課程作為學校特色發展的全面性和基礎性工作。我校校本德育課程,針對當前因市場經濟激發起來的利益意識、金錢意識被片面化、絕對化,使得社會生活領域和教育領域功利化色彩日益嚴重,學校德育工作面臨嚴峻挑戰的現狀,通過學校課程有目標、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學生實施思想道德品質教育,以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科學性、有效性、針對性、主動性。我們將校本德育課程劃分為信念篇、感恩篇、勵志篇、成才篇、禮儀篇、修養篇、心理篇、習慣篇等八個模塊,從教師和學生中征集到200多個專題,并從中精選出80個專題,通過組織編寫、展示、修改、匯報、評價等過程,目前已經組織實施了100多次各類活動。該課程的實施有力促進了學生誠實、正直、勤奮、進取、負責、自律、關愛、合作等美德的形成,有效解決了教師隊伍特別是班主任隊伍學習提升問題,實現了教育者自身教育。
回顧國內外德育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發展狀況,對德育課程的理論研究更多停留于靜態的歷史描述,對德育課程的文化內涵和學校文化的德育功能的研究還比較欠缺i對德育課程的實證研究不僅很少,而且已有的研究多為學理上的探討,多是以問卷的方式對德育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調查。對校本德育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德育活動和隱性德育課程等方面,將校本德育放在顯性課程高度進行研究的非常少。因此,我校所進行的校本德育課程建設,其顯著的特色表現在我們力求實現以下五個方面的創新。
研究視野創新:構建現代學校文化特質。良好的學校文化能夠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根據學校文化特質明確校本德育課程的價值定位,規劃校本德育課程實踐框架。我們應用了“模塊化”策略,以模塊為德育課程設計和運行單位,構建現代學校文化特質。
課程構建創新:形成德育與學校文化相融合的立體設計。要使德育課程具有普遍性和持續性,需對將學校文化融入德育課程進行立體的設計,充分發揮學校文化的陶冶功能、導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教育功能。比如,可以建立晨會系列、班會系列,校本課程系列、社團活動系列和綜合實踐活動系列等,形成多維立體的課程文化體系。
實施途徑創新:變“教育”為“感悟”。從注重“教育”到注重“感悟”,意味著德育課程的實施途徑發生轉變,確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感悟就必須思考怎樣讓學生用心靈去感受生活。感悟學校文化,從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自主地進行判斷或者抉擇。亦即不僅注重將理論形態的德育體系向實踐形態的德育體系轉化。同時注重實踐活動背后學生理性認知的提升和文化層面的認同。
研究視角創新:關注教育者自身教育。在德育課程實施中,教師不僅僅是資源的呈示者、開發者,教師的師能師德的差別也會直接影響到課程實施的效果。優秀的德育工作者在對課程內容的設計、理解和處理中,是進入學生心靈的潤滑劑。創新的研究視角,就是要在關注學生德行“感悟”的同時,關注教師的課程角色和課程形象,以“以德育人”為核心實施“以德培師”、“以德治教”,建設學校教師文化。
課程管理創新:啟用過程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制度性的課程必然涉及評價的問題,評價制度直接影響德育課程在實踐中將以怎樣的方式運作。也就是說,課程評價對課程的實施是一種硬性的推動力量。致力于研究校本德育課程的評價標準,以發展性評價為指導,以德育課程新型的過程性評價制度的建立為支撐,才能更有力地提高校本德育課程的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
綜上,探尋校本德育課程創新之路,是基礎教育領域德育現狀的自身要求,是謀求學校特色發展的時代要求,是促進教師職業素養提升和學生德行修養提升的基本需要,更是國家和人民賦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職責。
(作者系江蘇省揚州市新華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