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話語之三】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則是課堂教學。如果教學觀念不更新,教學方式不轉變,課程改革就會流于形式。課程改革要求教學體現結構性、生成性;課堂要“合情合理合法”;教學要關注師生共同的需求。
在常州市實驗小學課堂教學研究的話語系統中,有這樣一句:“你的課堂教學背后到底是什么?”我們經常在追問自己:是怎樣的教學理念、教學倫理、教學邏輯在決定著我們的課堂教學行為,進而影響著我們追求的“分享課堂”中的教學?因此,我們在進行子課題——《基于分享理念的課堂教學行為研究》課題的實施與探索中有了以下的思考與實踐。
一、課堂教學應是一個以“課堂內”為中心的結構
常州實小追求的“分享課堂”。即為基于分享理念的課堂教學過程。實踐證明:以分享理念指導的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孤立行為”,它是由“課堂前、課堂內、課堂后”組成的一個完整結構,又以“課堂內”為中心。在這樣一個結構中的課堂教學是復雜而繁重的?!白プ”举|。突出重點”是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常州市實驗小學立足“分享”,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三個點”上:課前,抓“教學設計”,倡導分享教師團隊的智慧;課內,抓“教學組織”,倡導分享師生在課堂內的靈動資源;課后,抓“教學反思”。倡導分享教師個體的思想火花。這樣.教師的課堂教學就成了一個“前延后續”的復合體,老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也呈螺旋式上升趨勢。
二、課堂教學應是一個“合情合理合法”的活動總和
課堂回放:某節課中,學生在做題,老師全班巡視,發現一位學生的答案錯了,于是拿起該學生的答案放在“展示臺”上。打在了大屏幕上,請其他學生對這位學生的答案進行評價。學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從書寫到思維到結果一一做出了評價,指出了錯誤。糾錯環節結束,全班由此避免了類似錯誤的再次發生。
教學研討:在這個案例中。教師的課堂教學從“傳授知識”的角度看似乎是“合理”的——錯誤是資源.從錯誤出發,進而提高學生答題的正確率。但從“情感”角度看是“不合情”的,當這位學生的“錯誤”成為“放大鏡下的作品”的時候,該學生在此時此景中得到的恐怕是傷害,由此失去學習的熱情也未可知。“合情”的做法可以是:在巡視的時候就個別指導他改正,或者改用其他更巧妙的辦法。從“教學的本義”看是“不合法”的.顯然該老師追求的僅是“做對”,而忽略了“思維”。忽略了“學習熱情”,忽略了“錯誤”背后的“人”.該老師的“教學價值取向違法了”。
這是常州市實驗小學課堂教學研究中的真實一幕.我們認為,分享課堂里,教師的課堂教學需要在“合情、合理、合法”這個三維目標中去修煉.教師的課堂教學也有一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的考量問題。于是“如何捕捉課堂資源,并使其得到合理、合情、合法的利用”成為所有老師研究的課題。教師的教學境界也從關注“事”提升為關注“人”.逐步回歸教育的本義。
三、課堂教學應是一個以“師生共同需求”為起點的過程
從“教師為中心”到“學生為中心”再到“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等理論的討論一直在課堂教學的研究中存在著。其實,問題的關鍵點就是:課堂教學到底從誰開始,到誰結束?常州市實驗小學在思考一個問題:既然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活動,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那么課堂教學就應該是以“師生共同需求”為起點的過程。
我們認為無論是“學生的學習需求”還是“教師的教學需求”都是“原始的教學資源”,這一“原始的教學資源”還不能成為課堂教學的起點,它只是課堂教學的“前期準備”,它還需要一個磨合、開發、提煉的過程,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真正起點。為此。常州市實驗小學把集體備課寫進了課表,各個備課組在備課時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找到“師生的共同需求”。這個“共同需求”既要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也要考慮“教師的個人風格”;既要選擇學生的“普遍需求”,也要留心“個別需求”;既要關注“學生的發展”,也要關注“教師的發展”……
課堂教學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應是教師個體和教師這個團隊在課堂教學實踐之中,用批判的目光去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以及所依據的教學理念、教學倫理、教學邏輯,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與修正,從而提高教師個體的自身素質,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并在教師團隊的共同協作下形成學校的課堂教學文化。
“全面關注、平等對話、互助共進”是常州市實驗小學分享課堂的教學追求,這一課堂教學追求正逐步形成學校分享課堂的教學文化。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