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德育處席主任送來了一份《淮安市北京路小學學生一日常規要求》的草稿,內容涉及學生安全、健康、衛生和學習等各個方面。“不錯,面面俱到。”這是我看完后的第一感覺。我拿起筆,在眉頭上寫下“請德育處轉發班主任討論”。幾天過去,席主任向我匯報的結果是“班主任覺得很好,可以讓學生遵照執行。”
一學期過去了,學生常規在學校的檢查與評比之下,雖有所好轉但仍不盡如人意。假期里,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是什么讓學生不能很好地遵守學校制訂的常規要求?是規范制訂得不合理,還是學生就不能遵守紀律?為此我思索很長時間,但問題仍未得解。
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看書,突然一句話映入我的眼簾——“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這是杜威說過的一句教育箴言。再看下去,是對這句話的思考,“懂得了‘教育即生長’的道理,我們也就清楚了教育應該做什么事。比如說,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范……”我的目光在這一刻停住了。是啊,德育應該鼓勵學生有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用條條框框限制學生。反觀學校各種《要求》,大多是“禁止”“不準…‘必須”……這無疑是一種束縛——身體與思想的雙重束縛。從這個角度來看,《常規要求》對學生崇高人格的形成并無益處!想到這里,一個大膽的想法在我的腦海中漸漸浮現。
開學了,我要求德育處做一項調查,調查的內容是學生對自己在各方面發展的希望以及希望學校在他們成長中提供哪些幫助。當德育處做好調查、統計和分析后,我拿出原來的《淮安市北京路小學學生一日常規要求》,對席主任說:“現在,它不再是《一日常規要求》了,而應是《淮安市北京路小學學生健康成長指南》,請你們對照這次調查統計,修改并完善《指南》。”
幾天之后,修改好的《指南》進入各班級,由班主任帶著學生一起討論學習。這次討論學生非常感興趣。大家紛紛對照《指南》,查找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到位。還有針對性地制定了自我提升的計劃。《指南》還未公開實施,課間的跑跳吵鬧就明顯減少了,校園里“老師。您好”的聲音不絕于耳,吃零食的學生少了。主動揀起紙屑的人多了……
從《常規要求》到《成長指南》,不僅僅是文字的變換。更是管理理念和管理行為的轉變。而恰恰是這種轉變。把外在的規范要求等束縛轉變成學生成長的內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看到的,更多的是成長的方向、成長的目標、成長的途徑!這樣一來。他們就會更加主動、更加自覺地實踐“指南”中的建議。進而一步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