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課改背景下高校招生考試評價體系面臨的問題
現行高校招生考試評價體系實質上是建立在傳統的教育評價基礎上的,這種評價體系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理論與實踐的矛盾問題
近年來,按照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國基礎教育全面實行了新課改,在招生制度改革上也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從理論上說,高考是作為課程改革的一部分,但實際上卻在一定程度上“指揮著”新課程改革。一方面人們希望通過課程改革來糾正當前教育的某些弊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又擔心高考的成績影響了他們的將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高考的指揮棒仍在發揮著強大的導向作用,如何發揮好高考的正面導向作用,盡量消除負面影響,是高考改革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除此以外,高考對新課程理念的貫徹程度,例如考試內容和形式的確定、高考難度的確定以及考查范圍的確定,都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必須在實踐中不斷調整與完善。
2.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兩難問題
在我國,“應試教育”仍是基礎教育的主流,高考這一指揮棒仍在發揮著強大的導向作用,引領著教育目的和引導著教育過程,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皆以高考為中心,因此高考科目設置就直接影響到從小學到高中如何教和教什么的問題。由于高考成績作為高校錄取考生的唯一標準,其權威性不斷地被強化,導致基礎教育以考試代替評價,高考漸漸成為評價教育結果的唯一尺度,高考錄取率即升學率成了衡量評價中學好與差的唯一標準。所以在高考的激烈競爭中,各中學為追求升學率不重視素質教育而只抓應試教育,為提高考生的分數一味地搞題海戰術,使學習目的成為“為考試而學習”,失去了學習知識是為了培養能力,以及全面提高素質的本源。
3.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關系問題
高等院校與普通中學對高考改革的要求不完全一致。高考改革既要考慮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又要考慮我國目前基礎教育的實際情況,注意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的銜接。高校自主招生本是高考制度改革的有益嘗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學教育的困惑。自主招生考試基本沒有考試大綱,完全由大學自主命題,知識點多而廣,部分甚至超出中學學習范圍,但眾多考生為了爭得多一次的考試機會,往往犧牲課余時間去學習超綱知識,參加各類比賽,考取各種證書,想要搭上自主招生的快車,結果反而增加了學習負擔、影響了正常學習。因此,高考制度在改革過程中如何兼顧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雙重要求,需要改革者進行思考。
4.綜合評價方式的效度和公正問題
高校招生不僅具有選拔的功能,而且對基礎教育還有導向和評價的功能。新課程高考中的一大亮點,便是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校選拔人才的標準和依據之一。毋庸置疑,綜合素質評價有利于克服高考制度“一考定終身”“惟分是取”的弊端,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受到了許多質疑。一方面是因為改革初始,很多省市雖然將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考核體系,但卻沒有對評價方式、操作規則等進行詳細規定,造成操作難度大的現象;另一方面是因為在監督機制尚未健全的情況下,考生和家長擔心學校和教師擁有這樣的評定權后,容易滋生教育腐敗的不正之風。
二、新課改背景下高校招生考試評價體系改革的對策
高校招生考試評價體系改革,是高校招錄制度改革的必要組成部分,關系到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必須采取積極而有效的對策。
1.堅持標準化統一考試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育與高考的關系問題著重體現為高考引導中學教學,引導中學新課程的改革。從世界范圍看高考改革趨勢,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在全國范圍內統一時間分區域組織實施,實行統一的“標準化考試”,這一經驗性政策應該繼續堅持。因為:第一,統一的高考標準劃一、命題科學、管理規范,考試效度、信度較高;第二,統一高考是以公平性和客觀性的高考作為選拔人才的量尺,保證了個人憑才學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第三,統一高考具有其他評價手段難以比擬的經濟,能夠使考試簡便易行,省時、省事、省力優點突出,有利于構建新的高校招生考試評價體系。同時,我們必須綜合考慮國情、省情、誠信環境和公眾的承受心理等影響因素,在堅持統一高考的基礎上,統籌兼顧、慎重穩步地推進高考改革。
2.完善基礎教育評價方式
改革基礎教育考試評價方式,就要完善中學校本評價,中學要使用統一的新型高校招生考試評價體系,并將該評價體系反映在考生的電子檔案中,提供給高等學校。“學校應根據目標多元化、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評價原則,綜合運用觀察、交流、實際操作、作品展示、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建立綜合、動態的成長記錄手冊,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該評價體系要求中學在完成國家課程計劃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學生層次特長及發展特點,設置多樣化的補充課程,增加一些加深加寬型、知識擴展型、技術技能型的新課程,形成中學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中學在實踐中對該評價體系的二級指標的評價標準可制訂一些可執行的、可檢查的、非主觀評分的具體量化標準,以使學生最終的綜合素質得分不是教師的主觀印象分,而是學生高中階段活動表現所積累的客觀分,從而保證評價體系評價結果的公平、公正性,避免片面性、隨意性及出現人情分等情況。
3.改革高考評價形式與內容
現行高校招生評價體系實質上是建立在傳統的教育評價基礎上的,即“以教育測驗為評價手段,以心理測量模型為理論基礎,以核查教師與學校效能的教育問責為評價目標,著重測量學生的智力與記憶事實材料的能力”。這種評價體系存在諸多弊端,導致中學教育重視知識的傳授,輕視能力的傳授。相應的,高考內容也主要以書本知識為主,只重視考察學生的記憶力與理解力,忽視了對學生的應用力和創造力的考察。為了改變課程目標過于注重知識技能的價值取向,新課程確立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整合,作為各學科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基于新課程改革與高考改革的內在關系,高考形式與內容也應加快實現由知識考試向能力考試的轉變,在知識考試的基礎上更注重能力考試,重點放在對知識的獨立分析、綜合應用和創新能力的考查上。
4.建立多樣性考試選拔制度
高校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有利于高中課程改革的推進。高中課程改革突出課程的多樣性和選擇性,學生在學習共同的必修模塊之外,還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修相應的模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給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讓學生通過選擇,實現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是課程改革的核心,也是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這種個性化的學習必然需要個性化的考試來評價學生,因此建立分層次、分類別的考試選拔制度,變高考“獨木橋”為“立交橋”,應該成為高考改革的有益嘗試。在考試層次上,可以考慮將一般本科、重點本科和高職院校的招生考試分開進行,每個層次的考試選擇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內容。或者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考試形式,各高校依據自己的培養需求,通過統一高考、自主招考、畢業會考、綜合素質評價等方式中的其中一種或多種方式的組合,對學生進行考察并擇優錄取。
5.健全新課改高考評價機制
新課程改革在課程評價上,要求必須改變以高考成績為惟一錄取標準的做法,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為此,新課程方案設計了學生成長記錄、綜合素質評價等項目,并將這些納入高校招生的錄取標準。單一的高考成績已不是高校錄取新生的唯一依據,學生在學校的具體表現,選修的課程、取得的成績、參加的社區服務活動、獲得的科技成果,也是高校考察的重要內容。這種多元化的選才標準,不僅可以加強高校對錄取生源的立體了解,而且對于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可以看出,建立多元化的招生考試評價體系是對學生多元化智能的承認和尊重。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要在高校招考制度中逐步引入多元評價體系,需要政府、考試機構、高校、中學和廣大考生等多元主體的積極參與。作為政府,一方面,應該積極倡導加強考試科學研究、培養專門人才,建立專業化的考試機構,實現招考分離;另一方面,要根據國情進一步擴大高校尤其是重點高校的招生自主權,調動高校制定多樣化錄取方案的積極性,這對科學建立高考評價機制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清華,高考與教育教學的關系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張華,李雁冰,我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目標[J],教育發展研究,2003(10)
[3]趙必華,教育評價范式的變革與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3(11)
[4]王偉宜,高中新課程背景下高考改革探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㈤
[5]謝小慶扁校招生實現多元評價論析[J]瑚北招生考試,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