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作弊是指考試的過程中,違背考試公平、公正原則,以不正當手段獲得考試成績的特殊問題行為[1]。這種行為一直以來都是困擾正常教學的主要因素,它不僅破壞了正常的教學秩序,還有損大學生的誠信品質。誠信作為人類最古老的道德規范,要求人們誠實無欺、言行一致。自古以來,我國就十分重視誠信的品德,并將其視為立人、立業、立國之本。但在我國經濟體制和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由于歷史、現實等因素,在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特別是文化教育領域方面出現了嚴重的誠信缺失現象。這種不良氛圍也蔓延到大學校園,使大學校園內出現了以考試作弊為代表的眾多誠信缺失現象。大學生作為社會一個特殊而重要的群體,是社會文明的傳播者和創造者,也是社會思想道德和文明行為的示范者和引導者。筆者曾就此通過訪談和問卷等形式對高校內大學生的考試作弊行為進行調查和分析,觸目驚心的數據讓人感到非常震撼。大學生考試作弊問題已成為不可忽視、急待解決的研究課題。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考試作弊行為,重建高校考場內的誠信氛圍。
一、加強誠信教育,糾正大學生的錯誤認知
考試作弊現象的普遍存在折射出當代大學生誠信道德缺失的現狀,并且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教育部已經就考試作弊行做出具體的處分規定。可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當中有70%的人認為考試作弊與誠信無關,他們在評價作弊行為時已不再將其視為一種喪失誠信品質的行為。這一結果不能不令我們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的局面呢?首先,作弊行為的普遍性是使得它脫離誠信評判的原因之一。本次調查中近69%的學生認為,高校內60%以上的學生有過作弊行為,甚至還有的學生認為高校內的作弊人數比例是100%。根據費斯定克的認知失調理論,認知因素是相對于個體的整個結構而言的。人們的認知結構由知識、觀點、信念等組成。每一個具體的知識觀念、觀點都是一個認知因素的單元,相關的認知因素之間存在著兩種情況,一種是關系協調,另一種是關系不協調,認知因素之間的矛盾與失調會帶來心理上的不快感,這時人們就會想法去減輕或解除其不協調的關系,從而傾向于改變其中的任意一方來使雙方達到協調。[2]在對高校考試作弊事件的態度上,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有認為考試作弊可恥的認知,也有認為考試作弊能帶來極大好處的認知,當雙方沖突時,為了達到新的平衡,不少人就改變了對考試作弊可恥的認知。
由此可見,高校教學管理部門必須要糾正廣大學生有關考試作弊的錯誤認知,充分發揮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的主導力量,通過多個渠道加強誠信教育,改善高校的育人環境,營造誠信的育人氛圍,培養大學生的誠信品德,樹立誠信觀念,將考試作弊與大學生的誠信品質重新聯系在一起。這樣學生才能在誠信認知的指導下產生誠信行為,主動放棄考試作弊行為。
二、建立誠信檔案,將評估體系與社會接軌
據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當中有74.8%的考生認為,如果在考試作弊被發現后記入個人誠信檔案,那么就會放棄作弊。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社會對大學生素質的評估體系已經發生變化,社會上的用人單位從以前看重文憑和成績轉向看重經驗能力和人品素質。智聯招聘的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在招收大學生時,社會實踐是第一看重的要素,第二是專業,第三才是學業成績。[3]在目前嚴峻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下,這是一根威力巨大的“指揮棒”,引導著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努力方向,所以學生對學業成績的忽視也就在所難免,這導致一些學生在學習中態度懈怠。但目前校內的考試制度又把考試成績與學生能否畢業直接掛鉤,使考試在學生的眼中成了沉重的負擔,這就迫使一部分學生帶著僥幸心理去鋌而走險,靠作弊來獲取分數。
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努力方向受到社會評估體系的影響是不爭的事實,社會評估體系重視經驗能力、不重視成績是引起大學生考試作弊行為大量增加的一個原因,但是社會評估體系同時也更重視大學畢業生的品行。大學生對這一點非常了解,所以在制作就業自薦材料時會很注重大學期間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能體現個人綜合素質實力的榮譽證書,同理,他們都不希望有紀律處分等不良記錄被用人單位看到。這也是為什么有74.8%的受訪學生認為建立個人誠信檔案可以有效抑制作弊行為。可見建立個人誠信檔案、讓未來高校的教學管理與社會評估體系接軌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現實問題。
三、改進考核方式,建構多元化的課程評價模式
據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當中有85.6%的學生認為,在遇到一些死記硬背的題目時特別想作弊。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這種考試形式完全可以只通過考前突擊復習就能過關,它只是對學生記憶能力的測查,絲毫不能使學生在考試的過程中獲得自我實現的成就感,也讓學生對考試的意義失去認同,這時出現“陽奉陰違”的作弊行為也就不足為怪了。在訪談中,有很多學生反映,他們并不認為考試成績能夠說明一個人的能力,所以覺得就算是為取得好成績而作弊也談不上是欺騙。而且這種死記硬背、考前圈重點的考試形式確實使作弊變得更容易。根據此次調查,作弊的學生中采取夾帶方式的占到29.5%。可見如果考試的內容太過固定、毫無創新可言,就會很容易導致這種將答案內容微縮復印后夾帶入考場的作弊行為蔓延。
所以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應當避免出題隨意、命題范圍不超出講義和筆記的情況。要拓寬考察知識的覆蓋面,縮小單純的記憶性試題如填空、選擇、簡答題的比例。在考核內容當中要增加能體現學生理解、運用知識和進行創造性思考能力的開放性試題,提高創新型題目的比例。還要根據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合理增加考察實踐能力的項目,建立將實踐活動與考試分數進行有效轉換的課程考核機制等等。高校教學管理工作要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建構多元化的課程評價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意愿,促進學生對考試作為知識和能力雙重評價機制的認同,有效減少作弊行為。
四、強化監考功能,提高學生作弊風險
據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學生當中有93.6%認為在“監考松”和“無人監考”的情況下最容易作弊。有83.6%的學生把“監考老師做好監考工作”作為給學校有關單位提的意見。這主要是因為作弊行為也是一種決策性行為。根據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曹漢斌的觀點,作弊的決策是理性化的。因為這種行為是要受到處罰的。作弊行為越嚴重,懲罰越厲害。假設作弊的成本為C,懲罰的嚴厲性為M,就可以建立一個以作弊的成本為因變量、以懲罰的嚴厲性為自變量的單調遞增函數,即C=F(M),作弊的名義成本函數的一次偏導為正,即懲罰的嚴厲性越強,作弊的成本越大。實際上,作弊的實際成本往往低于懲罰所帶來的名義成本,因為懲罰的可能性界于0%與100%之間。所以,作弊的實際成本小于名義成本。假設懲罰的可能性為P(0
五、科學安排考場,杜絕臨時作弊行為
據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在學生最常見的作弊形式中排名第一位的是偷看(占50.3%),而在作弊心理動機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為考試過關的賭博心理(占40.6%)。由此可以看出,考生在實行作弊之前確實已經存在著作弊需要,但這種需要能否轉化成行為動機還要看具體誘因。在考試的過程中能夠促進作弊動機形成的誘因莫過于近在咫尺、唾手可得的試題答案,所以考試考場內的管理工作顯得特別重要。我們要加強考場管理:一是考前的清場工作,即監考教師一定要督促考生在考前把與考試有關的資料集中放置,清除考生身邊的作弊誘因。二是對考生座位的安排,由于抄前面同學的試卷較為容易,可按上學期的成績排名將成績好的同學排在考場的最后一排,從左到右,按名次一二三四排開,一排四人,將成績最差的同學排在考場的最前面;也可以將不同年級的考生間隔安排,減少抄襲的機會。三是考場內的人數安排,考場規模要適當,一般應在三十人左右,以保持考生之間的間距,另外也有利于監考管理,避免監考教師出現視覺倦怠。只要排除考試作弊的誘因,僅僅只有作弊的沖動也不一定會轉化為考試作弊的動機,也就不一定能出現作弊行為。
參考文獻:
[1]劉蕾.當代大學生考試作弊心理分析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9(3).
[2]俞文釗.管理心理學(第二版)[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3]盧愿清,張春娟.“坦然”作弊:大學生作弊的道德心理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
[4]曹漢斌,周福盛.一份問卷調查所引發的思考——大學生考試作弊社會心理根源解析[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