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養,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與精英化教育并存、高等教育國際化與民族化教育同行的現實背景下,僅僅依靠傳授知識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客觀要求,還必須培育優秀大學文化,進一步強化大學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育人功能是大學文化的本體功能
大學文化是人類社會長期累積的優秀文化的縮影。大學文化是一種追求真理、崇尚學術、嚴謹求實的文化,是一所大學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脈,也是大學間相互區別的重要標志和特征。
(一)大學文化的特性
現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梁漱溟把文化的特性(文化對人的影響)直接概括為,“文化并非別的,乃是人類生活的樣法”,“生活上抽象的樣法是文化”。[1]換言之,大學文化乃是培養人的沃土,這是對文化育人功能的深刻概括。具體而言,大學文化的特性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大學文化的主體是“人”
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認為,文化就是指那些屬于使人愈來愈遠地擺脫動物界的人類內在的規定性。據此,我們可以邏輯地認為,大學文化使人越來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寫的人”。大學中的“人”包括教職員工、學生和管理者,而教師是辦學的主體,是一所大學的聲譽與象征;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大學的一切辦學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培養學生成人、成才、成功。大學教師與學生相互作用,構成了尊師愛生、教學相長、民主平等的學術共同體。大學文化的實質問題就是“大學人”的問題,大學文化實質上即是“大學人化”,是大學人自己的本質力量外化與對象化的創造結晶。
2.大學文化發展的動力是外化與內化的辯證統一過程
大學人改造與變革大學的實踐過程是大學文化外化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開發大學人知、情、意、行,彰顯大學人求真、向善、審美、創新的生命特性,豐富大學人的辦學理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從而提高大學人的能力與素質,促進大學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過程。大學人在創造了大學文化的同時,也在由自發到自覺地以文化塑造著大學人自己。蘭德曼在《哲學人類學》中指出:“不僅我們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創造了我們。個體永遠不能從自身來理解,他只能從支持他并滲透于他的文化的先定性中獲得理解。”[2]
3.大學文化具有歷史性與繼承性
大學文化發展與繁榮的過程,也就是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過程。《大學》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進,則近道矣”。曾多年任英國劍橋大學常務副校長的著名學者E.阿什比生動地描繪了大學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大學“保存、傳播和豐富了人類的文化。它像動物和植物一樣地向前進化。所以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遺傳與環境的產物”。[3]大學文化是大學在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過程中逐步沉淀累積而形成的。
4.大學文化的意義與目的是“化人”
《易經·賁卦》闡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天文以察時變;觀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人文化成”即是文化的真正意義與目的:文化者,用人文去化成天下也;文化者,人化也。文化的目的就是培養人才。大學文化的過程,就是大學人人格的不斷完善、對人類真善美不斷地向往與追求,促進大學人全面、自由、充分、和諧發展的過程。
總之,大學文化乃是大學發展歷史過程中實現“人化”與“化人”的唯物的、辯證統一的過程與結果。這是對“大學文化”應有的基本理解,也是我們整個大學文化觀的基石。大學文化作為群體認同的一種社會規范和意識形態,育人功能是大學文化的本體功能。“文”是育人的核心內容,“化”是育人的基本方法。
(二)大學文化的育人功能
對大學文化特性的明晰,揭示出大學文化的鵠的是“以文化人”,即通過大學文化促進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和諧、健康的發展。大學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導向功能
大學文化不是一個獨立的物質形態,它依附在大學肌體之上,但又牽動和導引著這個肌體的思維和行動。大學文化決定著學生的發展方向,左右著學生的價值判斷、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是每一個學生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和嚴格要求的行為準則。引領學生尋找精神家園,追求大學的精神文化,能夠對學生產生終生的影響。大學文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引導大學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秉持一定的價值取向。學校發展戰略與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規章制度、學術規范、教學體系、課程設置、教風學風以及教學方式方法等要素,都會受到這一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和制約。
2.激勵功能
大學文化的激勵功能,是指當一種價值觀被師生員工共同認可之后,就會成為一種黏合劑,從各個方面將其成員聚集和團結起來,從而產生一種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推動力,激發出個體和群體無窮的能量,進而為了大學的使命和學校的聲譽而開拓創新、勇往直前。如北京大學“愛國、民主、科學和創新”的精神,清華大學“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嚴謹求實”的精神,使得這兩大學府一直放射著青春的光芒和魅力,激勵著代代學子尚德求真,奮發圖強。
3.價值認同功能
大學文化時時刻刻都在左右著師生員工的治學理念、價值判斷、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大學生是通過文化過程認知和剖析社會現實,從而形成符合現實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一定的價值觀。大學文化從價值觀上規范了學生的社會認識及社會需求層次,進而促成學生對自己行為的約束和調控。大學是一個社會組織,大學文化是組織內部全體成員都自覺崇尚并認真踐行的“座右銘”。
4.情感陶冶功能
教育旨在激發人的力量,而大學內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乃在于其文化影響。大學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具有潛在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大學對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除了知識之外,便是它周圍的生活和環境,大學生正是在所處的文化氛圍中接受文化的沐浴、情操的陶冶、道德的洗禮和人格的升華。大學文化的價值就在于通過文化氛圍陶冶大學生的心靈,使其產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教育成效。2007年8月至2008年1月,筆者在哈佛大學訪學期間,曾走訪過不少學生。他們普遍認為,哈佛大學給予他們的不僅僅是與具體知識相聯系的東西,還包括價值觀、道德觀、榮辱觀、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這些都不是某個人教給他們的,而是存在于哈佛大學濃郁的文化氛圍之中。這種文化氛圍彌漫在整個校園之內,潛移默化,耳濡目染,融入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奔騰于學生的血液之中。
二、大學文化育人功能的強化
在經濟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知識產業無疑成了最重要的生產部門。作為傳播知識、生產知識、應用知識、開發知識的大學,自然成為社會和知識產業的核心部分、進入社會的中心。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為例,從20世紀末開始,MIT已經陸續將絕大部分課程的資料和講義公諸于互聯網,供有志于研習的民眾參考。這預示著大學原有的核心功能———“提供知識”由于傳播途徑與形式的多樣化和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而不再為大學所壟斷。更為重要的是,由此,大學作為社會的“思想庫”和“知識源”、大學教師作為“靈魂的工程師”受到挑戰,大學文化在人才培養中的功能受到漠視。再者,從知識傳授的視角來看,能夠用文字或其他方式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流和交換的知識只是學生整個知識體系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大學需要深化改革和科學定位,進一步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培育優秀大學文化,強化大學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亮化精神文化
大學精神文化是大學文化的核心與精髓,創建與優化大學文化,首要任務在于培育和弘揚大學精神文化,形成廣大師生的大學文化認同,大學精神是基于對大學本質、大學特色、大學品牌、大學辦學規律以及大學人對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的深度認知,在辦學實踐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是一所大學整體面貌、水平、特色、聲譽及凝聚力、感召力、發展力和生命力的集中體現。[4]
大學是以傳授高等知識、研究高深學問、培養高級人才、開發高新科技為主要內容的高投入教育機構,是知識的集散地、輻射源和創新基地,是人類追求文明進步的精神殿堂。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不朽的大學精神,是大學出色完成其歷史使命的重要條件和保障。正如弗萊克斯納所指出的那樣:“總的來說,在保證大學的高水準方面,大學精神比任何設施、任何組織都有效。”[5]大學精神一旦被大學師生所認同,便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和約束力,從而轉化為大學師生發展的動力和競爭力。大學精神沁潤在大學師生的思維與行為之中,體現在大學師生工作、學習與生活的各個層面,默化著大學師生的理想與人格,培育著大學師生的聰明和才智,成為大學師生的良心、品質與氣節,對大學師生產生指引、熏陶、規范乃至強制作用,激勵大學師生奮發圖強、開拓進取,實現人生的理想與價值。
在高等教育面向市場背景下,亮化大學精神文化,強化大學文化的育人功能,顯得尤為重要、迫切和可貴。我們必須弘揚大學精神,理性認識和處理好如下幾個關系:一是正本清源,處理好市場目的與高等教育目的之間的關系;二是科學定位,處理好市場經濟規律與高等教育規律之間的關系;三是秉持理念,處理好服務社會與大學品格之間的關系;四是深度把握,處理好競爭機制與人文關懷之間的關系。[6]
(二)融合多元文化
強化大學文化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的作用,需要融合多元文化。在多元文化激蕩、碰撞與交融的大背景下,大學文化既秉承本性,又海納百川,為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優越的條件和堅實的基礎。“雜交文化的超常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寬容精神相輔相成,給發明創造提供了最豐富的營養劑。”[7]大學這種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懷,能夠不斷激發大學生的創造熱情,鍛造大學生的創業精神,歷練大學生的寬容、理解、堅韌、熱情、關愛等優良的個性品質。因為,一所大學之所以能名揚四海,不是因為它只傳授一種“正確”的思想及一種“正確”的價值觀,而是因為它是交流思想的“自由市場”。[8]
融合多元文化的前提,是高度認同、理性分析并自覺踐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新時期,我國大學文化肩負著引領社會文化發展的歷史重任,愈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時代,我們愈有必要認真研究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用開放的眼光和科學的態度去整理和研究,棄其糟粕,取其精華,進一步宣揚、豐富和拓展自己的文化。融合多元文化,就要承認和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采取尊重、包容、鑒賞、吸納的態度,學習先進,完善自己。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有實力和能力參與國際文化的交流和競爭。
(三)彰顯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決定著大學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是大學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是大學辦學實力和社會聲譽的綜合體現。
彰顯特色文化,首先要明晰學校的辦學定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規格的教育,服務面向不同,承擔的人才培養任務不同,社會的期望值也有高低之別。因此,不同大學應當根據其不同的服務面向確定自己合適的培養目標。如果脫離實際,一味追求向高、全、大、快看齊,忽視國家、區域和地方的實際需求,忽視學校內在的個性和差異,辦學定位不準,培養方向不明,急功近利,本末倒置,必然會在競爭中失去特色和優勢。
彰顯特色文化,還要注意揚長避短。這種長處是獨具特色的,是其他同類型、同層次、同地域的大學所難以比擬的。這種長處的物化載體,如學科、專業、課程、研究成果、杰出人才等,均在競爭中處于“非我莫屬”的地位。一所大學擁有這種長處的物化載體越多,這所大學的特色文化就越顯著、越久遠。
(四)規范制度文化
大學制度文化,是為了實現其目標而建立的關于大學管理與運行的規則體系,是以大學的學術性本質為依據確定的大學存在與發展的規則體系。合理的制度是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思想品德的規范化。規范而相對穩定的制度有利于優良校風、教風、學風和工作作風的形成。規范制度文化的前提,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確立“以人為本”的大學理念,就是使教育真正成為提升學生素質、修養、能力、水平以及生命與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這是對大學教育本質的理智把握。
規范制度文化的核心,是大學自治、學術自由、教授治學和學者自律。大學自治就是要明確政府與大學的關系,落實大學辦學自主權。政府的職能主要在于建設制度環境、維護市場秩序、提供公共產品和宏觀調控,從整體上協調和督導國家整個高等教育系統的合理布局和全面發展。大學應對學校人才培養規格和教學過程及內容擁有決定權,盡量排除非學術力量的干擾。
學術自由,是大學的最高準則之一。沒有學術自由,就不會有對高深學問的執著與探索,大學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科學價值。學術自由是基于教師的一種權力,意味著學者不會因為學術活動導致地位、職務或公民權利受到威脅。學術自由與學術責任是統一的,二者猶如一個硬幣的兩面,學術自由在彰顯無畏的開放意識、自由的探究精神的同時,又蘊涵著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規范、自律和義務。在學術探究上,不需要統一思想,因為發現不同點比尋求共同點更重要,這便是對真理的執著追求。
教授治學,是由大學的組織特性決定的。學校教學與學術事務的管理權,理應屬于從事教學工作和學術研究的教授群體,教授群體對教學及學術重大問題理應擁有審議權和決策權。因此,建立健全類似于教授會的“學術委員會”,讓教授在學校教學與學術問題上有充分的話語權、決策權,才能確保大學文化遵循著大學教育的客觀規律健康發展。堅持教授治學,理應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關系,實現教授群體與管理者共同參與決策過程,實現二者和諧互動,這樣才能確保決策結果被準確理解和貫徹執行。
學者自律,是指大學的教學和科研人員,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嚴謹治學,嚴于律己,遵紀守法,率先垂范,不做有損學者尊嚴與形象的事情。明晰“學術無禁區,課堂有紀律”。學者需自覺地抑制“學術泡沫”,遏制“學術腐敗”,恪守學術道德。
2007年,筆者拜訪了諾貝爾獎得主、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博士。當談到“科學研究”這個話題時,丁先生指出:從事科學研究是一項艱辛的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要敢于競爭,要有吃苦精神,要有團隊意識,要有搶先觀念,要重視實驗,要有興趣、毅力、好奇心和信心,要善于捕捉實驗中的“意外現象”,還要不怕失敗,不以追名逐利為目標。
(五)建設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大學文化的具體體現,其育人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高品位、高層次且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能夠產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力量,有利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二是陶冶大學生的高尚情操。以積極進取、平等互助、服務奉獻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校園文化,可以幫助學生養成優良的道德品質,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高雅的生活趣味和審美情趣,以充實和完善其人生。三是啟迪大學生的智慧。校園文化中古今中外多種學科和知識的碰撞、交融,不僅使學生茅塞頓開,而且為學生創設了增進智慧、獲取新知的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四是強健大學生的身心。呼吸著校園文化清新純凈的空氣,體驗著校園文化青春熱情的律動,促使著校園文化和諧文明的提升,可以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棲息、營養和鍛煉,從封閉的“自我”之中解放出來。校園文化的上述育人功能,從—定意義上說還只是一種“勢能”,而要將其變為“動能”,則需要校園文化的建設者和管理者們提高自覺性,增強主動性,保持優雅性,凸顯創新性。應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打造高起點、高品位、高水平的“人文校園”“文明校園”“和諧校園”和“生態校園”。
參考文獻:
[1]梁漱溟全集(第一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380—381.
[2]蘭德曼.哲學人類學[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273.
[3]E.阿什比.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4][6]韓延明.論高等教育面向市場背景下大學精神的鑄就[J].教育研究,2007(5).
[5]Abraham Flexner.Universities:American English Germa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354.
[7]何道寬.論美國文化的顯著特征[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4(2).
[8]張金輝.耶魯大學成就一流學府的經驗分析[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
(本文原載于《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