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化小學的管理者意識到,依靠外部的教師培訓模式,即教育行政部門實施的教師繼續教育,難以解決學校教師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學校管理者嘗試由學校為主導,開發符合學校實際、適應教師發展的自主培訓模式,其中“環境·制度·方法”培訓模式較為常見,并在實際操作中取得初步的成效。
一、創設培訓環境,使學校成為培訓活動的主陣地
作為新興學校,城市化小學必須為包括在編教師與臨聘教師在內的每一位教師自主地進行教學和研究創設更好的氛圍,為每一位教師提供充分展示的機會和條件,使其增強集體的歸屬感與工作的進取心。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學校對教師采取一視同仁的態度,需要學校對教學常規和管理進行改革,創造一種有利于教師發展的環境,我們稱之為“五結合”培訓環境,即:1. 教學質量與校本教研相結合;2. 教學理念轉變與教學實踐相結合;3. 教學研究與課題研究相結合;4. 教師互助與專家指導相結合;5. 課堂實踐與課例反思相結合。良好的培訓環境使教師隊伍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研討、共享經驗和共同發展的有效機制,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參與實踐,有更大的動力、更好的心態去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建立培訓制度,保障教師在培訓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學校的培訓制度,是對培訓活動的制度化,是以制度化的方式保障教師對教育教學的自主決策、反思和改進的權利。因此,學校應以規范、有力的制度對教師培訓活動作保障和要求,如《每周一次教研組學習制度》《教師聽課、上課、評課制度》《外出學習培訓制度》《教學反思、總結制度》《師徒結對制度》等。
三、豐富培訓形式,提高教師在培訓活動中的素養
培訓形式的創新與豐富,有利于促進教師自主自覺地參與培訓活動,有利于強化培訓活動的成效。
1. 培訓的系統化
為了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學校應通過周密的調查,分析影響教師發展的各個因素,明確了解教師培訓的重點。
(1)師德師風培訓。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是教師團隊打造的基礎。特別是作為新興學校,城市化小學更要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開展諸如《成材先成人》《教師禮儀養成》《時代呼喚創新人才》等系列的培訓,消除教師職業倦怠,增強教師的職業認同,讓全體教師都能“敬業愛崗、樂于奉獻、勇于創新”,在學生眼里、家長心中以及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口碑。
(2)教學基本功培訓。針對教師來自五湖四海、個體差異較大的特點,城市化小學應組織教師參加“計算機培訓”“教學課件制作”“電子備課”“辦公自動化”等基本功培訓,讓教師能自制課件進行上課,能熟練進行電子備課,能“寫一手好字”“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出一份高質量的試題”“寫一篇優秀的論文”“上一節精彩的公開課”等,夯實教師的基礎能力。
(3)教研理念培訓。為了讓教師了解教育教學新理念、新做法,學校應制定校本培訓目標,即加強教師質效意識、細節意識,向管理要質量,向課堂要質量,向方法要質量,提升學校教育實效。在培訓中,學科帶頭人、學科骨干教師應作為主講教師,從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技巧、輔導學生、轉化后進生、加強課堂質量等方面,與學校教師共同探討,為教師解除教學工作中的困難和疑惑,增強教師前進的動力與信心。
此外,還有科級組長培訓、班主任培訓、新教師培訓、年青教師培訓等專題培訓,目的是幫助教師克服各種不良影響所帶來的工作壓力,整合教師集體的力量,實現教師素質的持續提升。
2. 培訓的多樣性
在培訓活動中,為了給教師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學校可采取立足本校、形式多樣的培訓方法。
(1)建設平臺,轉變觀念
學校可利用教師來自全國各地的特點,開辟校園教育論壇、教育講座、教育沙龍,讓教師在論壇上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形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研討氛圍,使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在研討中不斷得到提高。
(2)以研促訓,注重實效
為了幫助教師樹立教學科研意識,學校可開展多層次的課題研究。大至國家、省市科研專項,小至教師的課堂點滴體會,都可納入研究范圍。在學校里,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專長和學科特點,自己選擇研究專題,在鉆研有關教育教學理論的基礎上,開展校本課題研究,撰寫教研論文,以此加深教師對教育內涵的理解,強化教師專業成長。
(3)利用網絡,拓寬視野
深圳城市化小學普遍教學條件優越。學校在教師培訓中,可充分利用信息科技及網絡資源,為教師服務,如設立校園博客、科組博客、級組博客、教師個人博客等。教師以此為平臺,可有效開展教學研討、問題反思,展示教育成果、論文論著。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