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是學校、教師的主要工作之一,但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決不是學校或教師單方面的行為就能決定的。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是受多方面影響的,學校、家庭、社區是主要的三大因素。社區是整個社會的縮影,也可以說是一個小社會,因而我們更應重視社區教育,積極開發、利用社區教育資源,使之與學校教育配合,形成合力。
一、利用社區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
在資訊“爆炸”的現代社會,合理開發、利用社區教育資源,使之更好地為學校教育服務,已成為我們教師必不可少的任務。
1. 利用社區教育資源,培養學生對是非的辨別能力
教育學家李太平說過:“應該使每個人……能夠形成一種獨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意識,以及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以便由自己確定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學校應培養學生以正確的價值觀為基礎的分析判斷能力,以抵制社區教育資源中的消極影響。
現在社會上涌現了大量不良刊物,黃色、暴力的內容不堪入目。針對這一情況,可開展“我悅讀,我快樂”系列讀書活動。以優秀、健康的書本、刊物為媒體,既向學生推薦《雷鋒的故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居里夫人》等帶有傳統道德教育觀念的讀物,又推薦《好爸爸,壞爸爸》《哈佛女孩》《誰動了我的奶酪》等帶有新型教育觀念的讀物,不僅讓學生從閱讀中獲得知識,更重要的向他們提供優秀刊物的典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使其在閱讀中身心愉悅。
2. 利用社區教育資源,培養學生對信息壓力的承受能力
社會上的信息多而雜,包括網絡、刊物、電視、廣告等。面對形式繁多、內容繁雜的信息,有的學生手足無措,有的學生卻游刃有余,究其根源,則在學生承受信息壓力的能力。針對社區信息的這一特性,很有必要對學生進行信息壓力的承受能力的培訓。
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網絡信息鋪天蓋地,正所謂“眾口鑠金”“以訛傳訛”,不少學生在大量的不良網絡信息影響下,沾染了惡習,走向墮落。在班級開展“我是網絡沖浪好手”的活動,是增強學生承受網絡信息壓力的能力的好方法。在活動中,教師廣泛地向學生宣傳網絡安全知識,把“網上詐騙”“網上陷阱”“色情網站”等網上丑行公布于眾,指出其嚴重的危害性,并教會學生在面對眾多信息時要不慌亂,要有條不紊地梳理,并從中擇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從龐雜的信息中抽身而出,旗幟鮮明地走自己的路。
3. 利用社區教育資源,加強學生社會日常行為的指導
現在學校開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是結合社區教育資源,為學生設計并提供了一個與人交往、與社會接觸的模擬生活實踐空間。教師在教六年級第二學期第四課《學會溝通》時,可讓學生扮演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角色,并進行模擬生活片段表演。如在家接待客人,登門拜訪別人,互相打電話等,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社會生活實踐的積極體驗與豐富經驗。教師既能通過這些表演了解學生的社會日常行為,又可及時給予恰當的指導,促成學生良好道德品質行為的形成。
二、積極開發、利用社區教育資源,使之更好地為學校教育服務
1. 發掘校外教育基地
學校可以與社區機構聯系,建立供學生參觀、學習、勞動的校外教育基地。廣州市已明確規定了白云山、烈士陵園、廣東省博物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等二十多個單位為免費向中小學生開放的教育基地。學校也可以根據本校所在區域資源的特點設立教育基地。如我校,可聯系關帝崗、廣日電梯有限公司、番禺監獄、大石文化中心、大石供電、華貴百貨商城、香江野生動物園等為教育基地。教師應按照計劃每學期組織學生去基地開展活動,逐漸形成為制度,使教育基地更好地發揮其教育的作用。
2. 發揮校外輔導員的作用
我們不但可以把學生帶到社區中去,還可以把社區請到學校中來。聘請校外輔導員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校外輔導員是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形成與發展的重要人員,要由關心學生成長,擁有一定特殊經歷、特殊技能、教育經驗的人員擔任。學校、教師可根據本校、本班的具體情況和特殊教育要求聘請一些校外輔導員,對學生進行教育和輔導。可請離退休老干部、老教師與學生建立“忘年交”,宣講先進人物故事;也可請解放軍、民警、交警、治安人員,講解法律、交通、生命安全等知識;還可邀請部分家長指導“雛鷹假日小隊”的活動,讓學生積極為社區服務。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