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是目前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但通過大量的課堂觀察和調查發現,仍存在許多誤區,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學習,缺乏對合作學習的價值認識,缺乏適合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環境,以及教師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的角色轉換等問題,導致合作學習不能真正發揮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優勢。為此,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我們有必要對小組合作學習“重形式輕過程”現象作一些探討。
縱觀現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小組討論,有的教師沒有把握好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關系,不知道什么時候該讓學生獨立思考,什么時候分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小組合作學習只有其形,而無其實。針對這一問題,我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在連續兩個學期里,對24個教學班進行抽樣調查課例98節。從討論的過程、討論內容、討論形式、討論效果等方面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1. 從討論過程來看:少數人學習,多數人休閑。通常情況是,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馬上進行交流的占多數。長期這樣,這一形式會變為空架子,成為課堂教學的“擺設”。
討論進行時的情況是,大多數老師只注意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幾個人一組圍坐在一起,而事實上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而且,多數老師急于完成預設教案的過程,只要有一個組學生匯報的結果進入預設教案軌道,教師便加以總結評價并中止討論。
2. 從討論內容來看:大多數教師能明確提出問題,少數的提問過于抽象。從討論的問題的難易度看,大多數教師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少數老師提出的問題無思考性,學生很容易找到答案。
3. 從討論的組織形式上看:將小組合作理解為小組討論。絕大部分老師沒有按學生水平層次重新安排座位,進行分組。說明老師對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準備不足,有很大的隨意性,沒有充分體現因材施教。
大多數老師一節課的討論次數安排在二至三次,這是比較合適的。如果一節課討論次數超過3次,就會削弱師生注意力,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4. 從運用討論方法及討論效果上看:缺乏監控,效果不佳。大多數老師喜歡采用討論的方法,從客觀上講,這給每個學生提供了均等的學習和發展的機會。但從效果上看,目前課堂教學討論的效果不太理想,其中無實際效果的達44%。這就充分說明,相當一部分課堂教學運用小組討論時只重形式,輕過程,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通過上述的調查和分析,筆者認為在目前數學課堂教學中要組織好小組合作學習 ,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 正確掌握操作要領
實際教學中,可根據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將同一層次的同學分在一組,采用分層教學的策略進行教學。也可將不同層次的同學分在一組,選出組長,采用以好助差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一般情況下,由4至8人組成一個小組。每個成員在小組中都要賦予特定的職責,并讓小組成員定期交換分工。
2. 制定適宜的小組合作學習目標
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時,要求教師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制定學習目標,只有小組成員都完成了自己的學習任務,小組學習目標才算最終完成。
3. 處理好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關系
小組合作學習應讓更多的學生表現自我,體驗成功。合作交流應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只有學生遇到困惑、對同一問題有不同見解、意見產生分歧時,才會有合作、交流的需求和動力。在合作學習之前一定要讓學生先充分地學習探究,經獨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與組員探究、交流、解決問題。只有處理好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的關系,才能避免合作學習時“浮”“泛”的現象。
4. 形成合作學習的評價機制
在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時,“小組合作表現”是評價的主要指標,包括小組成員的差異性、成員分工的合理性、成員的合作方式、成員的參與度、個人對集體的貢獻等。教師要將激勵性評價指標公布給學生,并定期引導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絕不是一種簡單的形式,不應該成為一種外部強加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內部需要的自然過程。小組合作學習對于未來的課堂可能更是必需的。因此,我們必須對其作一些探討,哪怕只是瀚海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也是有價值的。我們提倡合作學習,培養合作精神,小組合作學習應被廣泛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但如果反把小組合作學習作為課堂教學形式的一種點綴,為討論而討論,或者只把討論作為改進課堂教學的一種象征,這樣的做法顯然是不可取的。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