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章意為高”,“意”是文章的靈魂,這“靈魂”,融合著作者的生活閱歷,體現著作者的價值取向,是衡量文章質量高低、價值大小的主要尺度。那么寫作時如何確立主題,使文章的立意新穎獨到呢?我認為事物都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特點,寫作時應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同一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側面,使文章“意高而文勝”,給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一、避俗合時,縱向開掘求“深刻”
作文立意應求真求實,正確客觀地反映生活的本質和客觀規律,與時代脈搏共振,反映時代精神,給人以啟迪、認識、教育和愉悅。在中考作文中,我們經常發現一些學生出現立意公式化的通病,例如寫感恩,必定想到父母、老師;寫寬容,必定是寫同學弄壞自己的鋼筆,自己由生氣到寬容同學;寫最好的獎賞,就寫自己考試獲得第一名得到獎賞……主題千曲一腔,篇篇文章面目相似,好似一個模子制造出來的。公式化的通病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扼殺了作文的個性。因此,要使文章的立意深刻、有新意,就要進行發散思維,多向立意,多角度、多層面地廣泛深入挖掘,對各個立意進行篩選,哪些立意是人人皆知的,應放棄;哪些立意是他人少知甚至不知,則可作為自己文章的立意,讓文章“亮”起來。
寫作時應圍繞題目進行多方位的發散思考,多角度的立意,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果推因地審察事物,透過現象探究本質,從而洞察事物的內涵,確定話題的切入點,形成全文構思的過程。例如面對“最好的朋友”這個題目時應如何構思呢?如果我們一看到“朋友”二字,思維就限定在“人”上,又怎能拓展思路,走出思維單一的“怪圈”呢?我們應多角度發散思維,展開聯想,擴大思維空間,想一想題目中的“朋友”除了“人”,可不可以是“物”呢?比如花、草、樹木……甚至大自然等等,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朋友。這樣,通過縱深思考,深入挖掘,文章的立意便有了新意和深意。
二、逆向切入,人無我有求“新穎”
作文的立意,不應是流水線上的復制品,不應是大眾話語鉗制下的固化思維。可在中考作文中,總有一些學生人云亦云,立意雖然正確,可是一寫就是陳詞濫調,毫無新意。這反映了學生的思考方式有局限,他們只知正向思維,不知反向思維,只知眼前“山窮水盡疑無路”,卻不知走過去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寫作時必須突破慣常的觀念,運用逆向思維進行立意,從題目或材料的對立面入手,引出問題,展開思路,打破思維定勢,把思維朝著他人或社會已形成的、已固定的思維的相反方向展開,從常規思路的另一方面去思考問題,正中求反,反中求正,形成新的見解。例如有位學生在《曹孟德,你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中這樣寫到:
人云曹孟德,奸雄也;我云曹孟德,真英雄也!曹孟德,在我心中,你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曹孟德,談起你人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周瑜火燒赤壁,孔明的草船借箭。于是乎,你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他們智慧的烘托。我以為不然。孔明得號臥龍,因其精于用兵,通天文曉地理,說到底亦不過是帳篷中望著地圖掐著手指的軍師,終歸上不得戰場,亦只能充當一文角兒。你則不然,講起兵法你并不遜色,沖鋒陷陣你更當威風,你乃真正文武全才,真英雄也。只因雙方交鋒,必定得分出勝負,后人亦難以走出“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歷史定律,你只得被扣上反面人物的頭銜。盡管如此,你的凜凜威風,你的文武才能,依然閃閃發亮。曹孟德,你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曹孟德,你英年胸懷大志,有心一統天下,你的遠大志向令我欽佩不已。晚年的你,志向依然,道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心聲。這份雄心壯志更足以橫掃群雄啊!曹孟德,你對于志向的堅持,這份不眠的恒心,乃是多少帝王,多少雄才沒有的。晚年的你,胸懷如此大志,只因“神龜雖壽,猶有竟時”,你終難逃生老病死的自然定律,落得“壯志未酬身先死”。我堅信,假若不是歲月不饒人,你終將一酬壯志,歷史終將改寫!你,這道風景線亦會更為亮麗!
曹孟德,你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你的能文能武鼓勵我努力前進,全面發展;你的胸懷大志教我應有所作為;你的持之以恒告訴我不應半途而廢……曹孟德,你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曹操是三國中形象最復雜、爭議最大的人物,在傳統觀念中他是一個謀權篡位的奸臣。而本文作者用現代人的眼光和觀念去重新審視,勇于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成功地運用逆向思維進行立意,從一般中見特殊,從陳舊中出新意,一反人云亦云的常聲老調,展示立意的新穎獨特,從而創作出人之未言、人之未寫的奇妙文章,令人耳目一新。
“正中求反,反中求正”是立意出新的二元性思維,是對傳統觀念或習慣性思維的否定,寫作時運用逆向思維進行立意,不僅有助于拓寬思路,使文章的立意新穎深刻,而且使文章的語言別有意蘊。
對于那些人云亦云的說法,我們應該打破思維定勢,反向推理,從無人觸及的角度下筆,那么,我們一定會有不同尋常的收獲。
三、以小見大,別出心裁求“高遠”
“小”,指的是材料很小或角度很小,“大”指的是大問題、大主題。中考話題是很寬泛的,要想立意新穎高遠,只從大的方面泛泛而談是行不通的,必須從小的角度,側面切入,將選材和立意聚焦到一個具代表性的方面去思考,把話題落實到具體的人、事、物和具體場景上,用小事件來反映我們的社會現實,反映大的深刻的道理,體現人物的精神風貌。
寫作時要有以小見大的意識,通過小事情、小場景、小角度,來反映豐富的社會內容,揭示深刻的社會主題或生活哲理。比如面對“泥土”這個話題,有位學生選取電視劇中的一個場景:臨近解放,一位土生土長的國民黨將軍無可奈何要去臺灣,正要驅車離開時,他捧起地上一抔黃土,用手帕包上,揣在懷里,黯然離去。通過這樣一個場景寫出被命運強行牽制到臺灣的軍人對故土的眷念,從而以小見大,揭示文章的主旨,突出泥土的彌足珍貴。我們要有小中見大的眼光,對平凡的生活現象、生活小事進行深刻的思考,提出獨到的見解,使文章的立意不同凡響,高人一等。
作文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寫作時明確立意的方向是作文成功的基礎,反復思考又是作文成功的關鍵,因此我們要培養感悟和思考生活的習慣,廣泛閱讀,豐厚自我積累,拓展視野,在文章立意上不斷地創新,巧妙地轉換角度,對人云亦云、落入窠臼的立意說“不”,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體驗,提煉出最能體現事物或生活的本質特征、最有審美價值的思想或感情,“見前人之未見,發前人之未發”,獨辟蹊徑,大膽創新,寫出富有新意、洋溢個性風采的錦繡文章。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