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新課標以來,“活動”以新課程寵兒的身份走進思想品德課教學課堂。然而,在實踐中,有些活動課流于形式,表面熱熱鬧鬧,實際效果大打折扣,學生學習浮躁,思維膚淺,快樂有余,體驗不足。因此,如何提高活動課的有效性,是一線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第一,課前做好充分準備,為提高活動課教學實效奠定基礎
1. 學生課前準備
有效組織好學生的課前準備,是活動課教學題中的應有之義。組織的方法有:①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鼓勵學生超越書本知識,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實踐中提出和發現有一定深度的問題;②圍繞著發現的問題,廣泛收集各種材料和觀點,為進一步學習提供背景資料;③對自己提出的問題,組織文字材料進行初步的解答,為課堂中的探討做好準備。
2. 教師課前準備
(1)不囿于教材,充分考慮活動開展的目的性。“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用” 是新課程標準對思想品德課教學提出的一項新要求。開展活動教學并不是為了活動而活動,其目的在于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學習,獲得知識和能力,體驗情感,發展個性品質,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故一定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考慮活動開展的目的性。至于那些遠離學生生活、脫離當地實際的活動,則不一定適合所有學生,也并非一定要開展。
(2)創新活動方式,充分考慮活動開展的可行性。新教材的探究園、實踐與評價部分都編排了一定的活動方式,但活動的方式并非一層不變的。我們可以根據內容、學生的實際,調整更有效的方式。
(3)武裝學生,落實活動開展環節。學生好動是開展活動課的有利條件,但學生好玩,常常會使教學目標偏離。因此課前應對學生的活動準備給予必要的指導,以落實活動開展的環節。不同的活動方式,其要求是不同的。既使同類活動,任務的分配也會有變化,教師給予指導是必要的。如辯論賽,教師先要確定好正反雙方的辯題、雙方陣營、雙方的記錄員、幾位辯手、辯論的一般順序,制定并事先公布比賽規則與評分細則,確定好主持人、評委、計時員、計分員,場地的布置,非參賽學生的任務,指導學生查閱有關資料等,事事落實到人,凡事有人負責,準備得充分,活動的開展才能順利。
第二,課堂上教師的放手與必要指導相結合,是保障活動課有效開展的關鍵
1. 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活動教學中,不少老師有兩種傾向:一是沒有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二是當學生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合要求時,老師急于包辦。其實,新課標強調的是學生通過參與活動,獲得了什么知識,提升了什么能力,形成了什么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的認知能力、活動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提升本就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在活動課中,教師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對問題的設計也應留給學生思考與發揮的空間,發揮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作用,營造多向交互的空間,培養學生參與活動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尊重學生獨特的心理認識和情感體驗。
2. 給予必要的指導
(1)對于活動中學生出現的錯誤觀點應及時糾正,對學生爭論不休的問題要適時引導。這些問題有可能就是當今的社會現象,或許是認識的誤區和學生感興趣的話題。
(2)課堂上如何有效開展活動,也需要指導。如對討論活動,筆者認為,讓學生先帶著問題看書,然后分成四人或六人小組,確定小組負責人,記錄討論的結果,這樣效果會更好。給予必要的指導,不僅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達到活動的目的,還可以使學生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得到升華。
第三,小結時重視指導,促使學生形成知識結構,自覺聯系實際,使活動課教學落到實處
知識只有構成體系,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才能在實際解決問題中得以運用。只有在實際中自覺運用,才能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知行自覺合一。但學生受傳統被動學習習慣的影響,活動過后往往缺乏對活動中所表達的觀點進行自覺歸納、形成知識體系的習慣,因而有必要給予小結指導。對學生小結中的一些成功或不足之處給予指導,既是幫助,也是鼓勵,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信,促進同學之間互相學習,更有效地結構化自身的知識體系。部分教師不敢開展活動課教學,害怕影響學生答題能力的提高,癥結之一就在于活動課常常無序開始,草草收場,沒有重視學生小結這一環節的指導,使學生的新知識沒有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這就自然影響了答題能力。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