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歷史,難。考好歷史,更難。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其內容老套、龐雜和知識點瑣碎。那么,在備考中如何優化教與學?下面我結合近兩年的歷史科高考備考實踐,談談個人看法。
一、走出誤區,擬訂切實可行的詳盡復習計劃
切實可行的詳盡復習計劃是備考的行動指南。高三的復習備考中,教師的計劃應有3份:第一輪復習計劃、第二輪復習計劃、60天高考沖刺計劃。那么,教師要如何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正確備考?
1. 引導學生走出“盲從照搬”的誤區。在擬訂第一輪復習計劃時,我明確要求學生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以夯實基礎知識為主,切勿盲從照搬。因為學習方法因人而異,尤其對起點不同的學生來說存在更大差別。
2. 引導學生走出“高考歷史就是考歷史事件時間”的誤區。新高考考查的是:分析歷史、綜合歸納、縱橫比較等能力。雖然一些重要歷史事件的時間要記住,但與舊高考不同,新高考已經淡化了考查歷史事件時間的功能。而且考試是有時間限制的,哪來時間“按照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慢慢找史實”?
3. 引導學生走出“注重文采,內容空洞”的誤區。在60天高考沖刺計劃中,蘇桂霞同學這樣說:“我要認真記憶史實,不要做蜻蜓點水式的淺學,而要刨根問底式的深學。”但怎樣“深學”?學生的復習計劃中幾乎沒有涉及到合理安排復習時間、明確復習目標、控制答題量等方面內容。
4. 引導學生制訂切實可行的詳盡復習計劃。第一,要有明確的復習時間和目標。第二,學習時間安排應留有余地,不能見縫插針。第三,要舍得放下。計劃要完成的內容未能如愿以償,可以留待明天再補充或者大膽地跳過去。第四,大膽、好問。復習過程中遇到不能理解的知識要敢問;剛解完的題最好找老師面批面改。
二、消除困惑,儲備充足的史實
學歷史,最有說服力的是史實。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逐漸意識到了史實的重要性,但在記憶史實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常見有兩種:
第一種困惑:剛記憶了今天所學內容,明天又忘記了,怎么辦?
出現這種困惑,是理解不夠,記憶不透的表現。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消除這種困惑:第一,背誦史實。一邊背誦一邊寫要點字、詞,以加深記憶。第二,互問互答。這種方式得同學之間互相配合。第三,以習題強化記憶。第四,知難而進。記憶的史實是容易忘記,但不能因此丟下不管,多次重復性的記憶肯定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第二種困惑:細化每一個考點,很費時間。
學生普遍反映:厚厚的幾本書,細細地嚼每一個考點,很花時間,但解題準確率很高;而如果追求記憶速度,解題的質量經常沒保證。當學生提出解題質量與記憶速度的矛盾時,我很高興地告訴他們:學習思路對了,學到東西了。因為教材內容只是一個框架,而老師的分析是對教材內容的深入剖析和延伸。追求記憶的速度,自然會研究得不夠深入,解題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錯也就自然了。所以,我告訴學生:細化考點,不容忽視!細化考點,在于平時的積累!
三、克服盲點,掌握正確的解題規律
高考歷史有兩種題型:單項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種題型都有一定的解題規律。正確掌握解題規律,能運籌帷幄,收事半功倍碩果。因此,學生在答題過程中必須克服如下盲點:
(一)單項選擇題的解題盲點,集中體現為:
1. 沒閱讀完題干或備選項,過早下結論。例如,2009年廣東高考歷史單科,第10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了:A. 總統制 B. 聯邦制 C. 君主立憲制 D. 責任內閣制。有些學生想到孫中山和袁世凱都當過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總統,還沒有閱讀完備選項就誤選了A,而正確答案是D。
2. 脫離主題,斷章取義。單項選擇題解題的切入口,在于題干中時間、字詞的限制。有些學生誤入歧途,忽略題干的主題,只盯住一個字詞或半句話作答。
(二)非選擇題的解題盲點,主要體現有:第一,審題錯誤:設問中的時間、字詞的限制;材料限定的答題角度等,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第二,脫離材料,答課本中儲備的知識。第三,把分析題變為列舉史實題,沒有把史實的核心內容或影響表達出來。
四、破解頑疾,按要求規范答題
規范答題,在講評試卷中強調最多。規范答題包括:字寫工整、清晰;落實提示語;答案序號化;答題條理性、層次性分明等等。但答題馬虎、不規范是學生的頑疾。
從高考評卷的操作中可以看出,規范答題來不得半點馬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高考評卷,本來工作量就大,規范答題既可以減輕評卷教師的負擔,又可以減少同學們由于非智力因素而導致丟分。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