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關于“解決問題”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知識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發現,讓問題的發現和解決成為培養學生能力的階梯。
一、在教材中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開啟知識之門
發現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更是思維的動力。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教材為我們提供了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知識系統性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重要資源,滲透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在教材中找到一條開啟數學知識大門的金鑰匙,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一是教師示范,授之以法。小學生年紀較小,知識水平有限,極其需要教師的示范性指導,然后逐步過渡到學生獨立提出問題。我曾教學《圓的認識》一課,學生就提出了很多問題:什么是圓的直徑?有多少條直徑?什么是圓的半徑?什么是圓心?半徑和直徑有什么關系?怎樣畫圓?車輪為什么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哪里?等等。這樣,在教師的示范和指導下,學生懂得如何從教材中發現數學問題。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途徑,如:閱讀教材、上網查閱資料、向他人請教、動手操作、與同學交流等。
二是學生預習,交流心得。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要堅持不懈地引導學生過好“預習關”,使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要求學生:提出懂的問題讓同學猜猜;提出不懂的問題向別人請教;把自己發現的問題寫在書本上和大家交流。這樣,學生在預習新課時便有了明確的目標,預習效率自然就高了。
三是注重激勵,引領競爭。好勝是兒童的天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開展“比一比,誰發現的數學問題多”、爭當“小小發現家”等活動方式,激發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高學生的自學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在實驗中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走上探索之路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思維的主體——人的內部條件中,“問題情境”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思維總是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產生的,思維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材中有許多需要學生通過實驗來學習的內容,如可能性、圓錐的體積、圓柱體的表面積等。對這部分知識,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做實驗,讓學生重走數學家們探索數學知識之路,并要求學生邊操作邊觀察并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思考,發現新的數學問題。
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實驗(折一折、量一量)發現數學問題,學生把紙圓對折,出現了一條折痕,發現了第一個問題:把紙圓對折,出現了一條折痕,這條折痕是圓的什么?(直徑)再對折,發現了第二個問題:兩條折痕相交于一個點,這又是圓的什么?(圓心)這個點(圓心)把一條折痕分成了兩小段,每一小段是圓的什么?(半徑)再對折、對折……出現了很多的折痕,這些折痕的長度相等嗎?有什么方法可以驗證?長的折痕(直徑)和短的折痕(半徑)有什么關系?在實驗中,好奇心驅使著學生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同時,他們又以他們的聰明才智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數學問題。
三、在生活中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踏上成功階梯
數學生活化是數學教育的發展趨勢,是學生學習自身的要求。學生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蘊涵著非常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師要善于讓生活問題走進數學課堂,引導學生善于在生活中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學生的探索經歷和得出新發現的體驗成為數學學習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做“有心人”,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或者日常的、非數學的現象與問題中的數學關系,并把它們提煉成數學問題,使學生真切地感受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系,深刻體會到生活中不能沒有數學,產生“我要學數學”的強烈欲望,并注重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如可組織二年級的學生開展“爭奪發現之星” 系列活動:活動一:發現自己身上的數學問題;活動二:發現購物中的數學問題;活動三:發現餐桌上的數學問題。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