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妙設計課堂習題,從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推進素質教育,是中學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精選開放性習題,提高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一)巧設多角度習題,啟發學生創新思維
例如,物體浮沉條件的理解和應用,是解決浮力問題的關鍵,但部分同學對物體浮沉條件的理解和應用思路較窄,感覺到浮力難學。我便有針對性地設計了習題訓練1:三個體積、形狀相同而材料不同的實心球,將它們投入水中,一個漂浮在水面上,一個懸浮在水中,一個沉入水底,所受浮力大小相同嗎?如果根據生活中先入為主的經驗,能浮起來的物體浮力大,沉底的浮力小,就很容易判斷錯誤。原因都是因為思維定勢和忽略有關知識的適用條件所致。正確理解應為:由于三個球的體積形狀相同,但是它們浸入水中的體積不同,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排開液體重力最小的球受到的浮力最小。討論浮力大小問題后,再啟發學生思考,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
問題1:哪兩個球受到浮力相等?
問題2:哪些球受到浮力等于重力?
問題3:哪個球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問題4:哪個球密度等于水的密度?
問題5:哪個球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問題6:哪些球受到兩個力的作用?
問題7:哪個球受到三個力的作用?
問題8:哪些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通過以上發散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對題設條件認真分析,尋找出解題途徑,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他們感到浮力不難學。
(二)實施“變式”教學,巧妙拓展學生思維
近幾年的全國物理競賽和中考,開放性試題明顯增多,這對培養學生的物理思想品質起著積極的導向作用。以此為切入點,在課堂習題教學中發揮一題多變功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題:如圖1所示,一塊冰浮在水中,當冰塊完全熔化后,討論液面變化問題。
分析:由于冰漂浮在水中,則F浮=?籽水gV排=G冰,冰的重力就相當于冰排開水的重力,因此冰熔化為水后,液面高度不變。
若將條件進行變式,可引出一連串有關液面升降問題。
變題1:有一冰塊浮于水中,冰中有木塊或空氣,在冰熔化后,水面如何變化?(答案:不變)
變題2:如果冰中有幾枚小鐵針,冰原來仍浮于水中,在冰熔化后,水面又將如何變化?(答案:下降)
變題3:若冰漂浮于飽和鹽水中,當冰熔化后,液面又如何變化?(答案:升高)
變題4:如果有一艘船,船上有人跳進池塘,當人沉入水中時,水面有何變化?當人浮于水面時,水面又如何變化?(答案:下降,不變)
設計“多變型”習題是教師在原題的基礎上不斷變換問題情境,使之變為更多的、有新意的新問題,使更多的知識得到應用,較好促進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
(三)采用多解方式,培養學生求異思維
例如:計算R1=13?贅,R2=6.5?贅,R3=1.3?贅,并聯后的總電阻。絕大部分同學審題后埋頭演算,但通過引導同學審題后,一位同學馬上舉手報出了R并=1?贅的正確答案。他把R2看作2個R1并聯結果,R3看作10個R1并聯結果,則R并看作13個R1并聯,從而得R并=1?贅。其他同學都按并聯電阻公式進行運算,當然不如那位思維敏捷的同學得出結果快。這個同學從不同角度出發,提出獨特見解,他的思維即是求異思維。可見,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在物理教學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歸納典型性習題,激發學生綜合思維
例題:在測定額定電壓為U0的小燈泡額定功率實驗時,器材已經準備安全,實驗時發現電壓表已損壞,現增加一只定值電阻R0給你,如何測出小燈泡的額定功率,先畫出電路圖,再寫出測量步驟及小燈泡額定功率的表達式。
要求學生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實際問題:電表不夠。設計一個電路圖,反映學生的思維能力。
電路圖如圖2所示:
步驟:(1)先將電流表與R0串聯,再調節滑片P,使電流表的示數為U0 /R0(目的是使電燈兩端的電壓為它的額定電壓U0);
(2)滑片P位置固定不變,再將電流表與小燈泡串聯,測出此時通過小燈泡的電流IL(IL為小燈泡的額定電流);
(3)算出小燈泡的額定功率P額=U0·IL。
引申 若將上題中已知小燈泡的額定電壓U0改為已知它的額定電流I0,其它條件不變,如何測定小燈泡的額定電流呢?
在九年級物理總復習的綜合階段,若能引導學生對一些題目進行歸納分析,跳出“題海”,找出相應的解題方法與技巧,并進行拓寬推廣,推導出規律,也就是通過尋找例題、習題所代表的類型與方法,可達到會做一題能解一類型的目的,促進學生綜合思維的形成。
三、巧編變通性題型,激發學生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作為一種常用的創造性思維,是相對于常規或習慣性思考法而言的,反過來思考問題,往往能收到化難為易,出奇制勝的效果。法拉第的“磁生電”現象就是通過對奧斯特的“電生磁”的電流磁效應的逆向思考,從而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發明了發電機。在解題中,當依照正規的思維時,則往往陷入“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使問題遲遲不能解決。但運用逆向思維,往往會使問題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使問題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解決,同時也鍛煉了獨創性思維。
例題:一束平行光通過一個盒子后成為較寬的平行光束,那么該盒子中的光學器件可能是:
A. 先一個凸透鏡,后一個凹透鏡。
B. 先一個凹透鏡,后一個凸透鏡。
C. 先后兩個凸透鏡。
D.先后兩個凹透鏡。
分析:由于光路可逆,不妨把盒子右邊的平行光看作入射光線(如圖3所示),由于左邊平行光束較窄,因而右邊的平行光束經第一個光學元件后必成為會聚光,會聚光再經過第二個光學元件后又成為平行光束。由此斷定:(1)兩個光學元件均為凸透鏡,并且它們的主軸重合,其中有一個焦點也重合;(2)左邊為一凹透鏡,右邊為一個凸透鏡,兩透鏡的主軸重合,且它們的一個焦點重合。因而選B和C。
此題我還要求學生思考其他形式組合,例如平面鏡、潛望鏡、球面鏡等組合,學生的思維像脫韁的“野馬”在光學的知識的“原野”上往復馳騁,雖然有些方案盡管不合實際,但理論上卻能成立。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