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大綱》明確規定:“思想政治課要幫助學生確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為培養社會主義思想品德奠定基礎。”這一規定體現了思想政治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可視聽新聞媒體(包括廣播、電視)具有直觀性強、信息量大的特點和優勢。組織學生觀看大量優秀的影視專題節目,可以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滲透德育內容,增強德育效果。
一、利用可視聽新聞媒體增強思想政治課程德育功能的方法
1.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利用可視聽新聞媒體增強德育內容的可信度和感染力。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思想政治課程把情感體驗和價值觀培養的意義提到了突出的地位,我們應該把教材中思想品德的教育內容充分挖掘出來。利用可視聽新聞媒體,可以進一步活化教材,強化德育效果。例如,在《生活與哲學》中的知識點“人生價值觀的導向價值”是需要教師充分挖掘的德育內容,筆者播放了專題節目《李嘉誠訪談錄》,李嘉誠先生在節目中講述自己的人生價值不在于追求個人的奢侈享受而是滿足于公益事業,說明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是李嘉誠先生選擇人生道路并獲得成功的思想基礎。由于訪談節目的主人公在學生心目中是具有影響力的人物,讓學生對抽象的價值觀概念有了直觀的感受和理解,增強了德育內容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2. 充分發揮資源共享的優勢,利用可視聽新聞媒體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整體氛圍和實施效果。我們所收集的可視聽新聞媒體資源除了在思想政治課堂上使用以外,還積極與學校領導研究如何服務于全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尤其是將資源服務于學校德育工作,以營造學校德育工作的整體氛圍。
3. 積極創造課外實踐機會,利用可視聽新聞媒體促進學生在自主體驗中內化思想道德要求。讓學生在自主體驗中內化思想道德要求是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得到有效發揮的關鍵環節,所以利用可視聽新聞媒體資源開展教育活動需要堅持課內外相結合,要把時事政策教育、黨團活動、班級活動等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建立互補關系,以利于德育內容全面滲透。首先,我們定期組織、開展“優秀影視節目觀后感”征文活動,讓學生結合自身思想實際來感悟其德育內涵。其次,我們把觀看影視節目與團隊活動相結合,把學校德育活動與學科實踐活動相結合。再次,我們把優秀節目推薦給學生并提供節目播放時間表,要求學生在課外時間自主選擇觀看優秀節目,力求使德育的內容滲透到學生的課外生活中。
二、利用可視聽新聞媒體增強思想政治課程德育功能的幾點思考
1. 要加強教師開發和利用可視聽新聞媒體資源的意識,創設資源交流共享的平臺。主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以優化課程內容是新課程改革對每一位教師的要求,我們應該鼓勵全體教師把好的影視節目推薦給學校,有意識地把資源進行收集和共享。學校可以成立由德育骨干教師和政治科組教師組成的新聞媒體資源管理小組,負責收集、整理、推廣和統籌使用新聞媒體資源。
2. 要圍繞德育主題進行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加強可視聽新聞媒體教育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可視聽新聞媒體可以成為中學思想政治課程資源,但并非所有的可視聽新聞媒體都能成為強化德育功能的課程資源,只有那些進入課程、與教學聯系起來的可視聽新聞媒體才能成為課程文化資源。中學思想政治課程內容標準就是我們開發和利用新聞媒體的依據。同時,學校的具體情況、學生的特點、教師的特點等因素也是我們開發和利用新聞媒體的依據。以這兩個依據為指引歸納出德育內容中帶有共性的教育主題,例如愛國主義教育、勵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公民教育、中華文化傳統教育等幾大主題,按這些主題對可視聽新聞媒體資源進行整合,讓教師開發資源的行為目標更為明確,使用更有針對性。
3. 要提供充分的可視聽新聞媒體教育活動時間,保證德育活動開展的經常性。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熏陶教育的過程,利用可視聽新聞媒體資源開展主題教育,受時間和空間條件、校內外資源條件的限制較少,可以使主題教育活動以最簡單的方式一次性面向所有學生,并且可以經常開展。所以,在可視聽新聞媒體資源充足的條件下,學校應該保證學生每周觀看專題節目的時間不少于半個小時。播放的時間按實際需要安排,可以全校統一播放,也可以由各年級、各班選擇播放,保證德育活動開展的經常性,使各種主題教育得以加強和深化。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