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指出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不僅要引領學生感受作者用詞巧妙之處,且要培養學生對語言的直覺、理解和感悟能力。通過語言的訓練,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言語的積累與感悟。為此,我積極把讀與品運用到語文課堂教學環節中。
一、放聲朗讀課文
“三分文章七分讀”。蔣仲人先生說:“就學習語文說,朗讀最重要。可以說,不朗讀,不出聲朗讀,光靠看,光靠瀏覽,是學不好語文的。”但多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教學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或只是低層次的讀得響亮,讀得正確流利;或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測試中對朗讀的檢測很少甚至沒有;或對學生朗讀的檢測、評價缺乏科學性,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其實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立足課堂,精心指導朗讀,強化朗讀訓練,要讓學生充分地讀。
在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中,通過教師的引讀、范讀、朗讀技能的傳授等,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和感悟能力。在朗讀訓練中,我們要注意變換形式,使學生朗讀的方式靈活多樣,如課前預習時要讀,課堂上要讀,課文講解之后依然需要誦讀,課后還要鼓勵學生去多讀、反復讀。方法可以是多種的,有范讀法、伴讀法、高低音讀、接讀法、領導讀、交互讀、分組讀、指名讀、表情讀、抽簽讀、對話讀、輪讀法、個別朗讀、齊聲朗讀、分組朗讀、對比朗讀、分角色朗讀等。這樣做,能大大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激起學生想把書讀好的欲望。
朗讀的任務是先要讀準字音、句逗等,還要注意朗讀的技巧。首先把文章讀得正確、流利。讀時要做到不錯字,不添一字,不漏一字,該停頓處正確停頓,不破詞破句。其次,朗讀是眼、口、耳、腦并用的思維和語言的綜合活動,應充分調動感觀知覺,如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感覺,讓文章讀起來聲、色、味俱全;要以優美的節奏,高、低、輕、重、強、弱、快、慢的音調,把原作品詞句的語氣生動的表現出來,進而產生賞心共識的感受。朗讀時,要讀出標點符號來,驚嘆號的讀法與問號有別,句號讀法當然與逗號不同。再次是要指導學生各類型句子的讀法,如陳述句聲調要平,疑問句聲調由低而高,祈求句聲調要緩,命令句收音快速,感嘆句慢而沉重。聲情與文情相配合,注意文章有不同的旨趣,如雄壯的、悲哀的、激昂的、凄涼的等不同的文情,應以不同情感的語調朗讀。
此外,文章的體裁和內容影響朗讀的速度,通常表現高興、緊張、害怕、激動、憤怒等內容時速度較快,悲傷、失望、生病、哭泣等內容的速度較慢。記敘文注重一個“情”字,文章往往敘事與抒情相結合,因此朗讀時感情、語調較豐富。說明文注重一個“知”字,課文強調科學性、知識性,不受感性認識支配,故朗讀時宜采用平實的語調。議論文突出一個“理”字,強調行文的雄辯、有力,因此,朗讀可以傳遞知識、傳遞感情,幫助學生有效地閱讀文章、理解文章。
二、感悟與品味課文
《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中寫到香菱癡迷于學習詩詞,對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香菱說:“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象的。”有道是“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境而入情”,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感悟和運用其實就落實在一個“品”字上。學生學會了品讀,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也就不用擔心學生的閱讀水平了。有時總是感慨學生的閱讀能力太差,這就要我們在課堂上教會學生去品讀語言、品讀內容、品讀道理。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說過:“老師的講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學生的主觀感。”我們要在教學中保證學生朗讀的時間,去掉那些繁瑣的分析,努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自然會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閱讀水平。
例如在學習《散步》一文時,讓學生充分感悟課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我先讓學生提取出課文的關鍵詞如親情、孝順、責任、生命、和諧等詞,讓學生去細細品味文章。學生的感悟能力往往超出老師的意料之外。例如有學生看到“背”字,它充分地表露出了三代人之間的濃濃的情。有學生說到“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中的一個“鋪”字寫出了小草的嫩。有學生悟到“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的“熬”字,讓我們感到母親因身體不好艱苦地度過了冬天,還能度過這樣的幾個春秋呢?寫出了對生命格外地珍愛等。
無需太多花哨的形式,細細讀,細細品,細細悟,會讓語文味越來越濃,學生的欣賞與閱讀水平也就會大大提高。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