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關系是學校中最基本的一種人際關系,它不僅影響著師生雙方的心理和個性發展,而且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教育法律對學校法律關系的規范和調整,大多是通過師生關系表現出來。教師與學生的法律關系既是一種平等的民事法律關系,又是一種教育、管理、保護的(行政法律)關系。現就這兩種法律關系來探討師生關系。
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關系
作為公民,教師與學生在憲法和法律面前是平等的。教師是創新人才的培育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法》第三條關于“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師應當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的規定,從法律上確立了教師的地位,揭示了教師的本質特征。而學生是教育活動中最重要、最活躍、最核心的角色,也是教育法律關系中最重要的主體,沒有學生也就沒有了教育法律意義上的教育活動。可以說,沒有學生就沒有學校,就無所謂教師,教師的一切工作都要圍繞著為培養學生成才服務。學生既是教育教學活動的根本出發點,又是教育教學活動的最終歸宿。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中介。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是人和人心靈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觸,學校是人們的心靈相互接觸的世界。”他用這種詩一般的語言,十分確切地揭示了教師勞動的基本特征:它自始自終都是一種人與人之間面對面地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這一基本特征決定了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兩個公民之間的平等關系。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應該是平等、和諧、民主的同志式合作關系。教師只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才能順利完成教育教學和教書育人的艱巨任務。教師與學生之間,首先是平等的民事法律關系,然后是教育與被教育、管理與被管理、保護與被保護的(行政法律)關系。
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育、管理、保護關系
《教師法》(第七條)規定“教師享有教育教學、從事教育科研、管理學生、獲取報酬待遇、民主管理和進修培訓等權利”,同時也對教師應當履行的義務,作出了明確規定(《教師法》第八條)。教師在行使法律上賦予的教育教學的權利,履行法律規定的相應義務時,帶有一定的“公務”性,即在一定程度上處于行政法律上的“管理者和領導者”地位,學生則相應地“處于被管理者和被領導者”的地位,表現為帶有“行政”色彩,并為法律所確認。
法律規定教師對學生有教育、管理、保護的職責,但是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只看到自己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權利,看不到自己還有保護學生的責任。有些教師不僅不能主動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會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因此,法律規定,教師不能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正確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育、管理、保護關系應該是教師在管理中對學生實施教育,在管理中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一是保障學生享有權利,幫助學生履行義務。二是正確認識嚴格管理與懲戒教育、體罰的區別。三是妥善處理嚴格管理與尊重學生人格的關系。
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過程其實就是教師對學生教育、管理和保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必然會產生許多矛盾。而師生之間矛盾的產生關鍵在教師,師生之間矛盾的解決關鍵也在教師。因此,一旦師生之間發生矛盾,教師首先要檢討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侵害學生的民事權利。師生之間發生矛盾大多是由于教師職務侵權,因此 ,教師一定要先看看自己有沒有職務侵權。師生之間的矛盾即使責任全在學生,都是學生的過錯造成的,教師也不能和學生“一般見識”,教師要寬恕學生的過錯,因為學生畢竟只是學生,他們是受教育者,他們有錯是正常的,錯誤是成長過程中的“小插曲”。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要接受教師的教育。教師和學生斤斤計較、互不相讓,只能說明教師“小心眼”,沒有涵養。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一種復雜的、特殊的法律關系。為此,教師既要注意雙方法律上權利和義務的平等性,又要注意雙方所處法律地位的差異性;既講民主平等,又講互尊互愛,與學生構建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新型師生關系,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的不斷提高。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