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靈魂與主題。要上好思想政治課,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需要教師在掌握大量背景材料的基礎上,精通教材,熟知學生,創造性地利用教學新手段,運用創新教學法。本人從事多年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就如何培養中學生創新能力淺談體會。
一、精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一般而言,學生對政治課感興趣與否,直接影響思維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應設計形象生動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這樣才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應多運用錄音、錄像、幻燈片等多媒體直觀材料,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教學更生動形象。
同時,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創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互相促進,共同參與研究活動,形成“亦師亦友”“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師生關系。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開拓學生思維,把課堂變成實現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心的新課改教育的主陣地。
二、適時激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個性的創新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要巧妙設計疑問,讓學生討論,激勵學生質疑,積極引導學生去探索學習。教師也要積極參與到討論中去,以指導者、組織者、參與者、研究者的角色進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大膽探索,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在討論過程中,教師還要善于捕捉學生創造的火花,及時鼓勵,及時引導,使學生的思維由淺到深,由窄到寬,由形象到抽象,使學生創造思維的敏捷性、發散性、聚合性、發現性和創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有效訓練。
三、與時俱進,改變學習方式,鼓勵求異思維
針對當今的教育現狀,結合新時期中學生的學習特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改變課程結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小品是我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常以諷刺、幽默、夸張等手法來揭示某一主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根據特定的教學內容,搜集自編或讓學生創編一些小品,在課堂上讓學生即興表演,教師因勢利導,質疑引思,學生則通過分析說明,歸納法理,提高分析思維能力。如八年級《思想品德》下冊第六單元中“保護個人隱私”這一內容時,結合課本中有關“分數是否應該成為學生的隱私”的具體內容,有意讓學生分別扮演一正一反的角色,通過兩位學生就事論事進行“焦點訪談”。同學們在笑聲中凝思釋疑,樂在其中,教學效果顯著。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索、研究等認識活動加以突出,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四、審時度勢,精心安排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中學思想品德的內容非常廣泛,課堂授課,每節課教師應精心為學生創設的一個個生動情境,充分發揮學生感知,同時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培養其邏輯思維及發散思維能力。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課外活動才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更大的陣地。因此,教師要精心安排、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來深化學生對知識的把握,促進全面發展,使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如講授九年級《思想品德》第一單元中“適合國情的政治制度”時,利用課余時間組織一次模擬“選民”活動,把一堂課的教學活動分成四步完成:學習選民知識,確定選民資格,舉行選民活動,落實選民結果。活動過程生動活潑,給學生們分發“選民證”,在黑板上公布“選民榜”和“候選人”,投票選出“候選人”。此外,多鼓勵學生參加運動隊、器樂訓練小組、繪畫組或者學習下象棋,辦板報、演小品等,并比一比誰堅持得好,練習得好。通過實踐活動促使學生逐步樹立正當的興趣愛好,在集體力量的監督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學生興致高漲,探討不停,教師結合教材,適時點撥,在活動中達到了教學目的。
總之,教無定法,在教學實踐中,只有善于創設良好的情境,才能把思想品德課上出味道,上出名堂,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游,有效激發、挖掘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潛能。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