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散文家普魯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通過妙問,點燃學生學習的火焰,激活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得以生動活潑地發展,應成為我們課堂教學中不懈的追求。要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做到妙問,就應該既要追求提問內容的價值性,又要講究提問方法的技巧性,實現提問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一、妙在提問內容的設計上:深淺之間有坡度
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未知區”。人的認知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因此,課堂所提問題應該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而不宜停留在“已知區”與“未知區”,即不能太深或太淺。提問過淺,導致學生無須動腦;提問過深,導致學生無從動腦。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提問過淺或過深的情況并不少見。某校一教師在上《公司的經營》一課時,向學生提出了“什么是企業”“什么是公司”“公司的分類有哪些”“公司的組織機構是什么”“公司的成功經營取決于哪些因素”等9個問題。縱觀這些問題,都是一些知識類、描述類的問題,沒有一個屬于分析類、創造類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之間既沒有關聯性,又沒有層次性和漸進性,其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青島六中教師楊偉科在講授這一內容時,將該課教學分成基礎知識檢測、走進公司、公司的經營、知識回歸生活四個層次,由淺入深地設計了“海爾為什么要進行公司制改革”“根據你的了解,你認為海爾是哪種形式的公司”“海爾是怎樣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取得成功的”等幾個問題,所提出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發性、思考性和趣味性,考慮了學生思維發展的深刻性、變通性和獨創性,是一次成功的問題設計。
二、妙在提問時機的捕捉上:冷熱之間有講究
提問時機要一冷一熱。“熱”是從教學內容的角度而言的,即要把握教材知識的“熱”處:如知識的關鍵處(重點難點),內容的矛盾處(疑點),事物的聯系處(對比處)。我在進行《權力的行使:需要監督》這一課的教學時,針對知識的關鍵處(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設計了“怎樣預防和治理政府的腐敗行為”這一問題,針對內容的矛盾處(學生容易將司法機關的監督等同于法制部門的監督)設計了“司法局對政府的監督屬于什么監督”這一問題,針對事物的聯系處(政府接受監督的意義與第二課民主監督的意義)設計了“政府接受監督與公民進行民主監督的意義有何異同”這一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冷”是從教學進程的角度而言的,即要選擇學生精神不夠集中、思維較“冷”的時候進行提問。一堂課中,學生剛上課時,精神不夠集中,這時采用復習提問、情境提問等,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導入新課;快到下課時,學生感覺有些疲憊,精神有些分散,這時運用歸納提問、對比提問等,有利于鞏固所學知識,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三、妙在提問效果的顯現上:共鳴之中有不同
課堂提問的效果如何,我認為有兩個衡量標準:一是所提問題能否引起學生的共鳴,即沉默率較低;二是所提問題能否引起學生的反思,從而提出新的問題。真正成功的課堂應該是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問題走出課堂。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我的一同事在講《財政的巨大作用》這一內容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刺激經濟發展,擴大內需,國家可以運用的財政手段有哪些?”學生回答的答案包括增發國債、增加財政支出、減少稅收等。這位教師的提問并沒有到此為此,而是進行了追問:“這些措施為什么可以擴大內需?”學生陷入了沉思。其中有一個學生站起來問:“老師,增發國債不是相當于把老百姓手里的錢都拿走了嗎,減少了流通中的貨幣,怎么還能擴大內需?”這位教師沒有馬上回答,而是讓其他學生對此進行討論。在學生討論的同時,這位教師引導學生說:“請同學們想一想,老百姓用來購買國債的都是怎么樣的錢?國家又是拿這些錢(國債)干什么去了?”最后,學生們經過討論,得出了以下結論:老百姓用來購買國債的都是多余的閑錢,用這些錢購買國債不會減少人民的日常消費,而國家用籌集來的這些錢可以增加投資需求,從而刺激經濟發展。聽完這堂課,我為這位同事高超的提問技巧所折服,他不僅順利地完成了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提出了新的問題,實現了學習的延伸和認識的升華。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