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根本意義上說,學習地理是為了了解人類的生存環境,并在改造和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達到“天人合一”,實現可持續發展。所以,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密切關注周圍的生活現象,并適時地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并在現實生活中領略地理知識。
1. 利用生活素材,拓展學習時空
教學過程生活化是知識化的重要條件,也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要使一堂課具有生長性,就必須使課堂的生活案例豐富多彩,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并把它轉化為教學材料。
有句俗話說:社會生活才是真正的大課堂。所以,作為與社會生活關系非常密切的地理課堂,在平常的教學中,就要求地理教師要適時引入一些生活中的相關素材,并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去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以拓展學生的學習時空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例如對于八年級“水資源”的教學,我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了解本鎮的5個水庫分別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蓄水和放水情況,再上網搜索一些關于東莞水資源利用的資料,然后分析東莞水資源在利用上存在的問題。通過分析使學生明白我市的水資源較為豐富,但同時污染也比較嚴重,特別是工業廢水的污染。所以,最后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要節約用水,杜絕浪費用水的現象。這一過程就因勢利導地引導了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愛護資源、節約和保護資源。
2. 通過開展調查研究,進行體驗性學習
體驗性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是指人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觀察、實踐、調查、研究感知知識,掌握某些技能,養成某些行為習慣,以及形成某些情感、態度、觀念的過程。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體現學生的體驗性學習,最為有效的方式便是為學生營造體驗性的教學情境,創造條件讓學生體驗某種事實、體驗某個問題、體驗某項過程、體驗某一結論并且讓學生在這一情境中活動,由切身的活動生發出體驗性的學習,并由此感知地理,最終產生對地理知識個性化的、獨特的認識。

例如,在轟轟烈烈的“限塑令”頒布之初,我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關于校園使用塑料袋的問卷調查研究”(抽樣調查: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80份)。 (調查問卷附表)
經過我們調查得出全校平均每人每周要扔塑料袋5個,全校約有學生1900人,則全校每周要扔塑料袋約9500個。再上網搜查,按每個塑料袋2克計算,全校每年要扔塑料袋約重1000千克。一間小小的學校就要扔掉那么多塑料袋,全國有十三億多人,那要扔掉多少塑料袋呀?目前,對于塑料袋的處理方法有兩種:一是填埋在地里;二是焚燒。據了解,填埋在地里的塑料袋,需要約300年以上才能腐爛,這將破壞多少寶貴的土地資源呀,會對土地帶來極大的危害;如焚燒,將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氣體,這些氣體混入空氣中,就會形成酸雨,直接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同時也給人類的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
通過這次的調查研究,學生們親身體驗到幾個事實:①校園內存在比較嚴重的白色污染,治理白色污染刻不容緩;②學校也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積極地去宣傳白色污染的危害,培養同學們的環保意識;③在社會上適時宣傳環保意識,從而使全社會的人都有環保觀念。這正是我們的教育目的所在。
3. 利用學科知識在生活的衍生性,引導探究學習
地理是一門具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雙重特征的邊緣學科,學科知識具有較強的生活衍生性。這種衍生性,為學生提供了質疑和思考的廣闊空間。當我們引導學生把研究的視野定格在地理學科與生活案例邊緣地帶的時候,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并可通過學科知識與生活經驗間的滲透與綜合,培養學生創造和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習港澳地區與珠江三角洲 “前店后廠”的合作模式時,我設計了一個探究性問題“隨著珠三角經濟的迅猛發展,為什么會出現民工荒”讓學生分組進行探討(教師適時引導)。最后學生得出了兩個結論:①珠三角正在由勞動密集型向高新技術產業轉變,對工人的技能要求提高了;②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成本上升,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積減少了,珠三角已經逐漸喪失了豐富的土地和廉價勞動力資源的優勢了。所以只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可以展現給我們無限的潛能,接著我提問第二個問題:當珠三角的優勢不再處于絕對地位時,港澳的產業擴散目標應選向哪里?為什么?學生又馬上投入到新問題的探索和研究討論中去了。
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學會了依托現有知識,設計和實施簡單的調查研究方法來檢驗課本知識,檢驗他人的觀點;同時,通過探究活動,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提高了學生的創造和實踐能力,以及思維品質。
4. 利用“新聞聯播”,掌握生活中的地理
在應試教育階段,教師常常用“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來鼓勵學生要專心讀書,但是,這種理念很難適應當今的素質教育了。所以,在地理課堂上,教師還要滲透一些新鮮的東西,例如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內容,若能適時地納入到地理教學中,這對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開發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都有積極意義。因為“新聞聯播”中的許多事情都和一定的地理環境相聯系,更因為“新聞”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它貴在“新”,有較強的時效性,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普遍關注。
如中東是個長期的熱點地區,“南水北調”工程已開始動工,“西氣東輸”已開始向上海、鄭州等地市送氣,世界最大的水電站——長江三峽水電站建成并開始發電,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的建成并通車,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 發射成功,“汶川”大地震的發生,第十六屆亞運會吉祥物的揭曉和會徽的發布,神舟七號載人出倉飛船成功發射并按預定地點安全著陸,我國第三個南極科考站昆侖站在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冰穹地區的勝利建成,我國第一條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速鐵路——京滬高速鐵路預計今年開工,等等。
還有那些經濟、科技建設成就的報道,既壯國威,又鼓舞人心,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使他們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了主動,而且使學生養成自覺關心國家大事、世界熱點的習慣。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