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復習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化學素質呢?
一、使學生具有較豐富的現(xiàn)代化學科學知識
1. 抓好每一節(jié)新課的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課本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2. 上好復習課,將基礎知識和化學方法等進行結構化、系統(tǒng)化、網(wǎng)絡化復習。
3. 推進素質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紀對人才的綜合素質的要求,向學生介紹化學科學領域的新成果、新進展、新技術、新方法以及新問題等。同時介紹化學在工業(yè)生產(chǎn)、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應用,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興趣,使學生熱愛化學科學。
4. 研究歷年高考化學試題,發(fā)揮高考的導向作用,切實提高學生的化學素質和化學能力,為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做好積極的復習指導。
5. 加強課外興趣小組的教學,特別要抓好個別教育和個別輔導等,針對學生的不同素質基礎進行因材施教,分類推進,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特長。
以上五個小點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萬萬不可偏廢。比如,在高考復習過程中,對于原子晶體、分子晶體、金屬晶體和離子晶體這四種晶體進行復習時,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動腦進行列表,比較它們的化學結構、物理性質、發(fā)展應用,介紹他們的最新成果,舉例理解等。把這些化學知識和方法轉化為學生的化學素質,使學生終身受益。其他的基礎知識和方法也可以用表格的形式進行結構化復習,使學生的化學素質大大提高,能夠有效地、順利地解答高考化學試題。
[題目1]氮化硅是一種新型的耐高溫耐磨材料,在工業(yè)上有廣泛用途,它屬于()。
A. 原子晶體B. 分子晶體
C. 金屬晶體D. 離子晶體
(分析:根據(jù)這四種晶體的特性容易得到選A)
[題目2] 鎳、鎘(Ni—Cd)可充電電池在現(xiàn)代生活中有廣泛應用,它的充放電反應按下式進行:Cd(OH)2 +2Ni(OH)2?葑Cd+2NiO(OH)+2H2O(正反應為充電,負反應為放電),由此可知,該電池放電時的負極材料是()。
A. Ca(OH)2B. Ni (OH)2
C. Cd D. NiO(OH)
(分析:這道題與“題目1”類似,都是化學應用問題,要求學生關心化學的現(xiàn)代應用,強化化學的現(xiàn)代應用意識,在教學中就要開闊學生的視野。答案為C)
二、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化學科研素質和能力
1.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分析能力,掌握解決化學問題的科研方法,這可以用歷年高考化學試題進行訓練和提高,舉例如下:
[題目3]在一密閉容器中,aA(氣)?葑bB(氣)達到平衡后,保持溫度不變,將容器體積增加一倍,當達到新的平衡時,B的濃度是原來的60%,則()。
A. 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了;
B. 物質A的轉化率減少了;
C. 物質B的質量分數(shù)增加了;
D. a>b。
[題目4]反應:L(固)+aC(氣)?葑bR(氣)達到平衡時,溫度和壓強對該反應的影響如圖所示。
圖中:X軸表示溫度,Y軸表示平衡混合氣體中C的體積分數(shù),據(jù)此判斷( )[屬于多選題]
A. 上述反應是放熱反應;
B. 上述反應是吸熱反應;
C. a>b; D. a
這二道題著重考查了學生的化學知識、化學科研能力、化學科研方法、化學計算、化學思維能力等,題目新穎,綜合性較強,要求考生具有較高的化學素質和能力,才能順利地完成解答。
2.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化學綜合素質?;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培養(yǎng)這兩方面能力,要加強課堂實驗的教育。實驗時,同學們要從實驗現(xiàn)象、實驗操作等不同視角,仔細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共同現(xiàn)象和不同現(xiàn)象,形成良好的觀察方法,把觀察和思維緊密地結合起來,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如在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儀器時,要求學生弄清實驗儀器的各結構名稱、使用方法和使用條件;觀察實驗現(xiàn)象時,要求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從靜到動,從反應物到生成物的狀態(tài),弄清觀察對象的主要特征及變化情況。引導學生從化學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教師要在實驗時留有“空白”和“開發(fā)區(qū)”,去創(chuàng)新,去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為了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必須加強實驗教學,注重對學生進行改進實驗、設計實驗等方面的指導。例如學習乙炔的實驗室制法時,可以要求學生根據(jù)乙炔的反應原理、反應條件和特點,自己設計一套制取乙炔的實驗裝置,這套裝置可以參考教材的設計,但不能與教材完全相同。學生完成后,再組織學生一起分析、討論、比較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和優(yōu)缺點等。對好的方案特別是有創(chuàng)新的方案,進行表揚和獎勵。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調動學生的創(chuàng)新積極性和主動性。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