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引入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整節課的教學效果。中學生好奇心強,對新事物、新問題比較感興趣。抓住這一心理特征,精心選取新奇有趣的問題或實驗,結合新課內容進行巧妙的設計,以最佳方式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隨后的智力活動提供愉快的背景,有利于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啟發學生直覺思維,引發學習動機。引入新課的方法種類較多,有“復習舊課,引入新課”“舉出實例,引入新課”“開門見山,單刀直入” “拐彎抹角,出奇制勝”“先提設想,再給驗證”等等。
1. 溫故知新法
這一方法多涉及以前學過的物理知識,承上啟下,展示新意。在舊知識和新知識中找到聯系點,提出新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向更深層次展開,溫故而知新;使學生感到新知識并不陌生,能降低新知識的難度,易于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更連貫、更完整。
溫故知新是一種常用的方法,“溫舊”是手段,“知新”是目的,故應對教材反復推敲,才能精心設計出相應的問題。
2. 故事引入法
用故事引入新課可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例如,在講到平面鏡的應用時,可先講故事——《阿基米德“魔鏡”破敵》:公元前215-212年間,羅馬帝國企圖吞并希臘,派出一支帆船隊滿載精兵,準備攻打阿基米德的家鄉敘拉古城,面臨來勢洶洶的強敵,阿基米德求見國王,獻出破敵妙計。他動員全城的婦女和守城的人在海岸邊列隊,每人各執一面“魔鏡”。當敵船駛近時,阿基米德亮出了一面大鏡子,其他人也紛紛亮出鏡子。從鏡子上反射的太陽光直向敵船投射過去。不一會兒,敵船的船篷起火了,大火蔓延開去,燒得羅馬軍丟盔棄甲,大敗而歸。其實,阿基米德他們手中的“魔鏡”不過是平面鏡。
3. 設置懸念法
設置懸念可突出主題,使學生集中注意力,產生探究物理問題的強烈欲望。例如,在講凸透鏡的作用時,教師先在黑板上寫著:“誰是縱火犯?”學生不知老師有何用意。教師接著講述:“在人跡罕至的熱帶叢林,常常發生神秘的火災,使大片森林付之一炬,許多鳥獸葬身火海。究竟誰是熱帶叢林里的縱火犯呢?”學生臉上露出驚奇的神色。“人們經過調查研究,終于找到破案的線索。原來,每天清晨,林木的樹葉上常掛著露珠。由于地處赤道附近,太陽剛剛升起,卻已驕陽似火,烈日炎炎,日光照在露珠上而每顆露珠又恰似凸透鏡。”教師因勢利導,指出:“這就是本節課要解決的凸透鏡的作用的問題。學了這節課后請大家來當法官,看誰是縱火犯?”
4. 巧妙設問法
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巧妙地提出問題,往往能引起強烈興趣,一下子就把學生抓住了。在講“光的折射”的概念時,教師一開頭就問:“給你一柄魚叉,在清澈的水中如何才能叉中魚?”學生覺得這個問題太簡單,便笑著回答:“把魚叉對準看到的魚,就能叉中!”這時,教師取出一個已裝上清水的敞口大圓形玻璃水槽,里面有一尾小魚正在自由游動。再把水槽放在講臺上,請一學生上臺,站在水槽側面,用筷子代替魚叉向看到的魚叉去,結果叉不中。問:“為什么這位同學插不中魚?”學生答:“因為魚會游動。”再問:“假若魚靜止不動,能否插中魚?”學生十分肯定:“一定能!”教師用一細竹棍橫擺在水槽邊沿上,在竹棍中間下面用細線懸掛一小石塊浸沒在水中代替魚,再請剛才的學生用筷子插去,其他同學留心觀察。結果插不中石子。其他同學看到筷子插在石子的上方。問:“如何才能插中石子?”學生興奮地回答:“把筷子偏向石子下方。”結果照這樣做,學生終于插中石子。教師再問:“有經驗的漁民在叉魚的時候,不把叉對準看到的魚,而是對準魚的下方,這樣才能叉到魚,這是為什么呢?”學生議論紛紛,最后終于找到答案:這是因為漁民看到的是從魚射出的光由水中射入空氣時發生折射造成的。至此,自然地引出了光的折射的概念。
5. 演示實驗法
用演示實驗法引入新課,加強直觀教學,不僅可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還可以使學生感到驚奇急于探求奧秘。例如,讓兩個學生用很大的力去拉一條中間掛著一塊石頭的繩子,怎么也拉不直,這是為什么呢?從而引入“力的合成”。再如,在桌子邊沿放張小紙條,紙條上立一鋼筆帽,用左手拉紙條末端使紙條平直并同桌面一樣高,用右手拿筆桿迅速向下擊紙條在桌面外的部分將紙條抽出,筆帽依然立在桌上——由此引入“慣性”。
6. 逆向思維法
利用逆向思維或發散思維,按照與原來思路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或向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去猜想,提出與新課有關的問題,由此導入新課。例如,“電磁感應”的引入,可以先讓學生回憶已學過的“奧斯特實驗”,提出“電能生磁,磁能否生電呢?”引入電磁感應現象。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