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新課程規定的四個總體目標之一。“解決問題”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不作為一個獨立教學的內容,而是把它融合于“數學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念”等領域之中,并將數學問題置于對話式的語言,生活化的情景中。
一、 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發現并提出問題
在傳統教學的影響下,學生習慣解決教師或教材提出的問題,不習慣也沒有機會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是被動的,能力得不到挑戰和發展。因此,我們要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發現并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形成認知沖突,主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產生解決問題的內驅力。
我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一課時,讓學生課前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數,課堂上讓學生把收集到的百分數進行交流后,問學生:看來百分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也正因為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廣泛,所以我們得研究它,先說說你想研究它的什么?學生思考后,提出如下問題:百分數的意義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它的讀寫法是怎樣的?與百分數有什么區別與聯系?有沒有千分數、萬分數呢?等等。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問題是學生自己通過積極思考提出來的,學生思維處于最佳狀態,渴望將這些知識弄明白,因而能更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和探索。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敢于提問,學會提問,善于提問,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都有益處。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個開放的、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并能引發學生主動探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去發現和提出問題。
二、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的教學是問題解決的重要環節。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思維的發展過程,是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獨創性的窗口。那么,怎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1. 主動探究,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反思意識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發揮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主動大膽地猜想、推測,用科學的方法去探究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尋找解題的思路,引導學生自己獲取解決問題的策略。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這節課時,先讓學生思考:圓柱的體積大小和什么有關呢?再引導學生大膽地猜想圓柱的體積應如何計算,學生在思考和猜想中,提出以下3個問題:(1)用什么辦法推導圓柱的體積公式?(2)圓柱的體積計算是否也可以跟長方體一樣用底面積×高?(3)如果把圓柱切拼成近似的長方體,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然后教師拿出準備好的蘿卜和小刀,讓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若失敗了,再試,反復試,并在組內進行討論總結。最后由小組派代表匯報,通過激烈的小組爭論,共同探索出長方體和圓柱體的內在聯系,得出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最后讓學生反思圓柱的體積是怎么一步一步推導的?應用了哪些數學思想與方法?自己克服了哪些困難?有沒有其它更有效的解決方法等等。
這樣,學生再也不是機械地、被動地接受知識,而在“問題意識”的驅動下,充分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調動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和創造力去積極探索,既學會了知識,又得到思維訓練,發展了智力,培養了能力,同時創新意識得到培養,實踐能力得到鍛煉。
2. 與人合作,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我們要想方設法為學生創設小組合作的時間、空間和機會,采取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形成,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方法,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創造了多層面的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使孩子們體驗到成功的樂趣,通過思維的碰撞、語言的交鋒、積極的評價,使學生感受到從多角度解決同一問題的數學思想,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 聯系生活實際,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
在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如在教學百分數應用題時,結合生活實際,創設購物情景——元旦即將來臨,各大商場都在開展促銷活動,金暉購物廣場、易初蓮花、南洋超市張貼了這樣的廣告。我想買一臺彩電,請你幫我參謀參謀,去哪家商場比較好?

設計學生感興趣并貼近生活實際的題目,既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使學生將數學應用于實踐,使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逐步培養。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