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的實施已有相當一段時間了,里面出現了許多傳統課堂所沒有的“新現象”,數學課像手工課、實驗課,課堂“亂哄哄”的,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枯燥的數學趣味化,這是新課程的一個明顯的特征。但另一方面,許多學生在“快活”之后接二連三出現“問題”,如計算能力差、易出錯,表達能力不強,思維不嚴密等等。這些與傳統課堂情景和效果形成鮮明對比。學生到底學懂了些什么?是不是教材本身出了問題?其實最根本的還是體現在基本理念上。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以生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教師應尊重學生個性,發揚民主,成為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一、 創設生活化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新教材強調教學應該盡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多舉生活實例,多從實際問題入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北師大版的教材為例,如“有趣的七巧板”“地球上有水嗎”“臺球桌面上的角”“從梯子的傾斜程度談起”“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等都來源于生活,畫面有趣,描述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對學生很有吸引力。又如“日歷中的方程”“打折銷售”“游戲公平嗎”“鑲邊與剪紙”“測量旗桿的高度”“池塘里有多少條魚”等都是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學生通過學習自然會逐漸認識到數學原來就來自我們的身邊的現實世界,逐漸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是解決人類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工具。
研究表明,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同時,在現實問題的解決中表現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形成數學思想,更能促進以后遇到相關問題時自覺地動用有關數學經驗去思考、去解決問題。因此,新教材強調教學應該盡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多舉生活實例,多從實際問題入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教“數軸”這個概念,若照本宣科引進“把一條規定了方向、原點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做數軸”,學生難理解。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用“直線”上的點表示各種數量的東西。如秤桿,它上面的點表示物體的重量;溫度計,它上面的點表示溫度。秤桿、溫度計都具有三要素:(1)度量的起點;(2)度量的單位;(3)明確的增減方向。這些學生熟悉的實物模型都啟發學生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數,從而引入“數軸”的概念。這樣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常見的物件引入新課,學生容易接受,還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和親近感,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生活和數學之間密切的聯系,這有利于扭轉“背定義、套公式、記題型、對模式”的死板僵化的學習方法,促使學生活潑、主動地學習,激發他們探索的興趣。有了興趣就能促使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從而為解決新問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師應多引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創設生活化情景,合理設置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觀能動性。
二、認真對待數學實驗,在實踐中學習數學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才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本質,有利于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愿望和信心。數學知識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因此,應引導學生把有關內容串聯起來,充分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個全面系統的理解。
三、激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在新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結合教材特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向學生提供一些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教學學習內容,成為學生從事觀察、猜測、實驗、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的主要素材,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過程,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的主要素材,改變傳統教學中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做法。
例如,在開始學習銳角三角函數的課中,我要求學生以旅游者的身份思考:如果知道作為景點的某鐵塔高468米,在前往參觀的途中C處測得該塔頂A的仰角為35°,你能算出此處離塔底B還有多遠嗎?學生急于知道答案,于是紛紛畫圖計算,討論交流,但很快發現以他們現有的知識根本無法解決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很順利地引入這節課的研究內容: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系。這樣的設計能有效促使學生自主去研究、探討、合作來解決問題,體現了課改對課堂教學的新要求。
四、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知識是思想的軀體,思想是知識的靈魂。數學思想是對數學知識與方法形成的規律的理性認識,是解決數學問題的根本策略。數學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手段和工具。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精髓,是知識內化成能力的橋梁,只有掌握了數學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數學。因此,數學思想方法應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現行初中數學新課程中蘊含了多種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思想如函數和方程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分類討論思想、等價轉換思想、建模思想等,這些都屬于思維的范疇,用于對數學問題的認識、處理和解決;數學方法如配方法、換元法、消元法、待定系數法、坐標法等,這些都屬于基本技能,都有一定的操作程序,都必須理解和掌握,并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加以具體應用。在教學時,教師應充分挖掘由數學基礎知識所反映出來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滲透、反復強化、及時總結,用數學思想方法武裝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數學的主人。
如用字母表示數,對初中學生而言,這是學好代數的關鍵。但從算術到代數,學生的思維方式上要產生一個飛躍,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學生很長一段時間會產生“a一定是正數”“兩個數的和大于其中任何一個加數”等思維定勢。對字母可以代表任何一個加數,像已知數一樣參加運算很不習慣,只見樹木,不見樹林。要多次滲透,不斷強化,逐步完成從數到式,由普通語言到符號語言,由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的飛躍。
此外,課堂教學中,若能通過恰當穿插一些與課程內容有關的表演、游戲等輕松活動來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學生將會課堂上獲得更多的快樂和滿足,從而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