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按《教師法》規定,它應該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簡言之,就是關注人的發展,提高國民素質!再宏大一點,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然而直面我們今天的教育,我們不無痛心地發現,我們的教育,已經陷入危機重重的名利場!筆者僅以2010年為例:
5月,高考前夕。杭州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叫做貼身侍衛的內褲,只是內褲包裝盒上印的不是什么大牌明星,而是五個2009年各地的高考狀元,更雷人的是買這款內褲還會附送一本由狀元們的“高考經驗”匯總而成的所謂“奪冠秘籍”!
6月10日《中國青年報》重磅報道:2010年全國高考期間,在北京發現一涉嫌組織高考“槍手”跨省替考的團伙。他們組織高考替考“已干了好幾年”,“槍手”的高考分數如果超過省重點,可得2.5萬元,超過清華、北大的分數線,可拿7萬元。
6月28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宣布今年廣東省報考該校的狀元,將獎勵12萬元,同時免繳四年學費。
6月29日《華商報》報道:2010年高考,陜南漢中洋縣一名考生,沖冠一怒交白卷考零分,不為紅顏只為借此快速出名,以求有人投資其做生意。
7月21日據東莞陽光網披露:虎門外語學校今年考上清華的學生黃綺琪將獲得60.5萬元獎勵,其中虎門鎮政府獎勵30萬元,創造了廣東省之最,甚至全國之最。
7月25日,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向外界通報了高招錄取情況,北大宣稱:六成以上狀元讀北大,清華表示:九成理科頭名報清華。兩校公布的數據存在“打架”現象,中國著名學府北大和清華,為爭奪高考狀元打起了口水戰。
8月21日中國新聞網報道:鄭州一學校小孩入學,符合條件卻報不上名,要報名就要交幾千元的入校門檻費,收錢設暗語似特務接頭:“你帶‘內容’了沒有?”
8月22日《南方日報》揭露:廣東某藝術學校暑期以教學實習的名義組織200多名未成年學生到東莞打工,學生每天工作時間長達12小時,收入微薄,儼然成了廉價暑期工,一學生出現精神異常。
8月23日《信息時報》報道,廣州某區50余所幼兒園中,很多開設了一種日常課程性質、且價如其名的黃金成長班,其學費如“黃金”般貴,動輒超萬元,不少家長“逼上梁山”,擔心不報班小孩會被“另眼相看”,紛紛“跟風”報班。
還有“高考舞弊”、“高考移民”、“狀元身份造價”、“狀元補習班”、“謝師宴”……
凡此種種,讓社會大眾看到教育已經蛻變成一條赤裸裸的利益“食物鏈”:挾持教育追逐利益,功利化教育盲目炒作,利用教育粉墨作秀!真的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使我們原應嚴肅的教育異象雜呈,怪態迭出!
我們再看另一組信息!早在2005年,香港大學就不以分數為唯一指標,有11名高考狀元報考香港大學因面試不過關被拒收,今年也有部分內地高考狀元被拒錄;根據有關數據,美國61%的SAT(相當于我國的高考)滿分學生被哈佛大學拒絕,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耶魯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等美國的名校。而2010年北京理科狀元遭11所美國名校拒錄,更是今年高考的熱門話題。
文革中張鐵生成為“白卷英雄”,那只是瘋狂年代的愚昧行為;“快男”“超女”,也只是今天娛樂文化的一攤口水。為什么我們嚴肅的教育領域會發生如此的蛻變?撥開迷霧,我們會清晰看到教育名利場背后的玄機!
我們以2008年為例。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加起來近一億八千萬人,這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在輿論的渲染下,父母一看這是狀元,他代言什么,或者他有什么絕招,他是一種什么生活習慣,就會影響這一億八千萬的孩子,以及他整個的家庭!
于是, 炒神童,辦黃金班,收借讀生,渲染狀元成功經驗,槍手高價替代,學生實習打工,政府教育通報,都是忙著爭名奪利,“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都是在教育的利益點刺激下形成的利益鏈反應。
考上北大、清華的槍手可以得七萬;學校高考有效指標的劃分使教育“有教有類”,尖子生倍受關注,落后生無人過問,顛覆了“有教無類”的教育平等原則;狀元秀的上演與火爆,學校可以拿到獎金,官員能夠擁有政績,贊助的商家攫取巨額利潤;高校重金獎勵,中學大力宣傳,培養出狀元的老師會從普通的班主任提升為主任、副校長,出了狀元的學校就成了學生朝圣的地方,學校就可以收更多的擇校費,而此起彼伏的炒作更使學校之間產生爭奪生源的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助長了擇校風,誘發了學校補課的行為。
……
英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薩克雷在《名利場》里這樣寫道:“名利場是一個浮華的世界,處處彌漫著塵埃。它蒙蔽了人們的眼睛,并定格在心靈的浪尖上,永不散落。”教育一旦成為名利場,它導致的就不是一個教育的缺漏問題,它滲透和崩潰的是一個社會教育意識的潰散,觸及的是整個社會的誠信,顛覆的是道德底線,沖擊著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像發霉的食品,如失水的玫瑰,演出著飲鴆止渴的悲劇,有的是蒼白的開場與癌變后的落幕!
教育應該是什么?它不應該是競相搏斗追逐的名利場,它應該是一道澄凈而美麗的風景,吹著培桃育李的風,開著姹紫嫣紅的花!
(作者單位:廣東開平市開僑中學)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