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一帆出生后的頭幾年,我在鎮上的教育管理部門工作,辦公和居住都在一個院子里,妻子的單位也在旁邊,工作生活輕松清閑,能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教養孩子上。教孩子認字幾乎是從她一出生就開始了,我和妻子共同寫教養日記也是從那時就開始,一直寫到三歲多孩子上幼兒園為止。
起初,單位一個部隊轉業的司機,來家里看新生兒的時候,把他們看過的一套叫《零歲方案》的舊書給了我。同時還有一小本書,《兩歲讀書不是夢》。這本書是日本人編寫的,這個書名,有點震撼。自己也是個讀書人,當然希望孩子早些讀書,兩歲?試試吧。
現在有人問起,我都會帶點自豪地說,一帆不會說話的時候已經會認字了。這是真的,那時除了積木,似乎沒有更多的玩具,就每天寫一些簡單的漢字卡片,念給她聽,讓她拿著玩。時間長了,你說一個字,比如“天”,她會從面前零亂的字卡里挑出來遞給你,雖然還不會開口說話。
周歲的時候,能說話了,開始認讀。把她的名字寫得大大地貼在客廳墻上,各個房間都用紙片貼著日常器物的名稱,等等。這樣到一歲半的時候,已經識字過百。她對認字有很高的積極性,每每我下班回家,都會看見桌上、地板上扔了許多字卡,她會跑過來,拉著我的手,“爸爸,認字”!情緒好的時候能連續認讀幾十字,但還不會把認識的單字連成詞,如“小花狗”,單獨能認,放一塊讓她連讀就不行了。
單位上來一幫客人,說笑著拿報紙給她認,她已經很老練了,在報紙上一口氣認出了十多個字來。別人把報紙倒過來指給她認,都難不倒她。
不到兩歲,一帆成了小鎮上的“新聞人物”。她上街,眼睛總是不夠用。但凡墻上的標語,人家的對聯,店名,各式廣告,凡是文字的,她都喜歡,都感興趣,總能找出認識的字,大聲說出來,以此為樂。她能認兩百多字這個說法,似乎人人都知道了,尤其是在街上遇到帶小孩的,總要問我們是怎么教的?
怎么教的呢,各種書上介紹的,自己摸索總結的,都有。尤其是別人成功的經驗,不由你不信。比如瞬間記憶法,把十幾個字塊很快地在她面前過幾遍,只要她當時注意了就行,反復幾遍,記憶效果很好。比如先一天晚上做了十幾個字塊,像“狼”“蝴蝶”“蜜蜂”“燕子”“棍”等等,昨晚只是簡單地在眼前過了兩回“電影”,次日一早,拿出來,竟能認出一大堆來,給人意外的驚喜。
漸漸地,她能說的語言,她生活中的詞匯,都學得差不多了,就教給她童謠,其中有熟字,也有生字,再把其中的生字做成卡片,以舊帶新。
兩歲半時她識字量過了300,也會把幾個單獨的字連起來認,比如“牽牛花”,也能認一些阿拉伯數字跟拼音了。
我們有意識地用規范的豐富的語言跟孩子說話。中秋的傍晚,帶著孩子到鎮子外邊,踏著農人收獲后散落道上的軟軟的稻草漫步,在散發著谷物清香的田野上,在長滿野草的鄉間小道坐臥,一直到月亮起來,口里喃喃地說著 “大大的,圓圓的,亮亮的,紅紅的月亮”,“月亮升起來了”等等,你一句,我一句。
晚上,妻子在織毛衣,我閑翻一本剛買的《小說月報》。一帆把一本小人書一頁一頁地從頭翻到尾,那認真細致的勁兒,真像是在“讀書”。妻子驚喜地碰一下我,提醒我看——那個時候,識字系列的玩具書,她差不多可以整本地認完了。
又把單位院里十多個小朋友的名字,寫在卡片上教她。她很感興趣,每念一個名字,都要調皮地在后面加一句,“×××,大壞蛋”(因為那些孩子在院子里游戲時老念一首童謠:×××,大壞蛋,偷人家蘿卜當子彈)。
從一本書上看到,圍棋子是開發小兒智力的不錯的工具,就把黑白的棋子找出來,讓她從一堆棋子里按顏色分類,教她“黑”“白”兩個字的意思。還用黑白子相間,擺出方或圓的圖案,教“方”和“圓”的意思。她最喜歡圓形的,說那是“月亮”。
她能扶著墻上下樓梯了。她慢慢地上一級臺階,我就在旁邊大聲地念一句唐詩,再上一階,再念一句,有節奏的。她覺得很有趣。次數多了,就有了默契,她每爬上一級臺階,就期待地看著我,等著我的詩句。到后來我念完了上句,她再上一個臺階時就自然地接出了下一句詩。
人類進入了新的千年,那時一帆也快3歲了。認字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她口頭上說到哪里,我們就幫她認到哪里,語言跟文字幾乎同步出現在她的生活里。而古詩,也試著帶她去理解記憶?!读銡q方案繪圖本》里有《靜夜思》,圖畫上詩人在窗前看月,教她看長胡子的老爺爺,枕頭,月亮,云,告訴她“老爺爺睡醒了,看見了月亮,想起了他的家鄉”。晚上聽錄音機里的兒歌和古詩誦讀,聽到這首詩時,她便叫“爸爸翻書,老爺爺看見月亮了”,趕緊把《零歲方案》拿出來,一起翻到《靜夜思》,她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
3歲了,在認字和自主讀書之間的階段(并不急著給她看童書,因為這個階段要發展的方面還很多),我們更享受的是教她說話、思維,有意識地完整地表達,或從單句教到復句。比如,“外婆胳膊摔斷了,不能洗衣服,所以媽媽去給外婆洗衣服”。在田野里看著農民收獲的畫面,說“麥子黃了,農民都在割麥子”。有一次帶她在鄉村道上騎自行車,她看見池塘里有鴨子,高興得大叫。我問:“鴨子在哪里?”“在池塘里?!薄霸诔靥晾锔墒裁?”“在池塘里看娃娃坐自行車?!笨刹皇锹铮蝗壶喿佣忌祛i沖著她叫呢。
教她唱兒歌是對學過的漢字的一個很好的復習方式。暑假里,她午睡醒了,雨不停地下。就在陽臺上用吉它教她唱兒歌,《大西瓜》《小小手》《狼》,唱累了,抱著她憑窗看雨,窗外菜園里豇豆架中間有兩三個拳頭大小的瓜,該不是甜瓜吧?撐傘抱她轉到后邊園子里,把甜瓜揪下來,洗洗吃,真香!
她能創造性地運用學過的熟悉的字詞了。一段時間她對“胖”字很上心。因為勸她吃飯時,我們往往會嘮叨些“吃了什么什么才會長胖”之類的話,她說話時也總是不離“胖”字,說“喝開水不胖,喝湯才胖”,“吃方便面不胖,吃飯才胖”等等。我把白天曬過的棉被扔到床上,看著變得蓬松的棉被,她說“被子胖了”。出去看見有人蓋房子,旁邊有幾個小沙堆,我叫她,“來這邊玩,這邊的沙很厚?!彼^來了,也高興地說“這邊的沙很胖”。
一帆3歲半的時候,我們把她送進了幼兒園?;貋硭L聲繪色地給我們講笑話,老師叫一個小朋友認“8”,那個孩子回答說,“葫蘆”!她還有意識地拖著腔。我們都笑彎了腰。自然,老師是不用操心教她認字了。
她三年級的時候,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在一本面向全國發行的《小作家》雜志上。她喜歡安房直子、曹文軒的書,是個張愛玲迷,看了不少大部頭的東西方名著,在小學畢業前看完了《紅樓夢》——這一點令我很慚愧,我從來沒看完過這部據說是中國讀書人最該看的名著,她把整套書看完后,我沒舍得還給圖書館,下決心也要看完,上部看得很細,感覺真好,中部看到一半,期末許多瑣事來了,下部幾乎沒能翻一下,一并還了圖書館。我還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圖書館里陳列著的不少分冊名著,上部成色最舊,中部次之,而下部幾乎是新的。
(作者單位:中山紀念中學三鑫雙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