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暑假,我跟兒子單獨相處了整整一個月。按趨勢,這種和諧狀態還可以延續下去,這是有史以來絕無僅有的事。記得2年前的暑假,抱著跟兒子更深入溝通的美好愿望,我也做過類似的嘗試。那一次,我們堅持了7天,之后因為心理上的沖突,雙方都難以忍受,不得不把回了老家的另一位家庭成員召回,讓她來擔當咱們父子倆之間的“粘合劑”。
這次一對一的相處自然而順暢,交流話題當然也就多了起來,而且顯得輕松隨便。
“爸,現在看來,你也是一個普通的人。”這個假期,我們經常邊行車邊交談。
坐在我身邊的兒子,無厘頭地突然冒出這么一句話。
憑著這些天的友好相處,以及說話的整體氣氛,我知道他的話不是貶損老爸,而是話里有話。于是我沒有開口,側過臉看了一下他,示意他繼續。
他說,以前,事實上直到上次我們在一起(他指的是春節之前),他都把我看得太過重要,總是敏感地聽我講話,注意我講話的語氣,觀察我的舉止和表情,潛意識里總是擔心我不高興。而且總是覺得我的氣勢很壓人,每當面對我的指責也好,說教也罷,不敢反對和反抗,有時即使我是和顏悅色地講話,他都誤解為背后潛藏著隱性的批評。
對于他來講,我就像一堵不可翻越的墻,成為他自由發展的一道天然屏障。
他還說,現在漸漸發現,事實上這只是他心理上的一個誤區,如今看沒有任何害怕的必要,爸爸也就普通的一個人,完全可以爭辯可以對抗。他還半開玩笑地說,就算動手他也不見得在下風,但是為什么超越起來,就那么費力呢?緊接著是一聲疑惑并調皮的笑。
看著已經長大成人發展良好的兒子,我慶幸之余,又有些后怕。心里說,糟糕,看來在孩子前二十幾年的認知中,我不是以一個“正常人”的身份出現的,這會對兒子的成長產生不小“傷害”呢!
我想,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做父母的到底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呢?稍一不慎,就會在孩子的心理上產生不良的影響。這不,我對兒子的一些不良影響,已經在其心靈上造成深刻的陰影,二十多年了都沒能消除。
似乎并非有意而為,但在兒子小時候,我的確扮演了一個“黑臉”的角色。不知出于什么樣的教子理念,自他出生以后,我就秉承著一個嚴格管教的教養理念。受到“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嚴重影響,立下了很多規矩,而且不允許他對規矩有所超越,甚至經常因為并不很嚴重的事兒動手。兒子讀初中后,我感覺到自己的問題所在,開始逐步調整自己的姿態,他的成長環境變得寬松了許多。
長期以來,我都自以為先緊后松、先嚴后寬,是一個不錯的教子觀念。在許多場合,每當年輕人問起這個話題,我都會跟他們提到并希望推廣這種理念。
現在看來,并不那么簡單。假如嚴格稍有過分,并且沒有給予及時的化解,讓這份嚴格滲透到孩子心靈里,內化到他的人格中,就會導致不良的影響了。每一次嚴格,都像是一劑兇猛的藥物,管教了孩子一時的“毛病”,同時也會帶來顯著的副作用,越是時效性強,其“毒性”也就越大。
反思自己,我對兒子的“先嚴”,多多少少有點壓迫式的、無縫隙的嚴格。兒子出生之后,一開始就面對這份嚴格,所以這份嚴格占有了壓倒的優勢?;蛟S他曾經想過去抵御它,但孩子的弱勢注定使他每一次都以失敗而告終,于是他在潛意識里認定了這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他不得不遵從于這份嚴格。隨后即使他在長大,但心理上已經形成了一種認識格式,就像小馬過河,形成一種類似于習得性無助的心理障礙。
在教育上以嚴為先,管教力度較大,效度較高,能發揮立竿見影的效果。作為成人,我們對于這份嚴格不以為然,認為通過嚴格管教,孩子改變了曾經的不規矩行為和態度,達到了教育目標,就是教育的成功。
其實不然,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的影響是單向的,任何力量的施加,總會存在兩個不同方向上的作用效果,就像物理上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系。通過家長的管教,孩子的狀態的確是改變了,家長的心態為此而平衡了,但是在孩子的心理上曾經承受的那份壓力,以及這種壓力給孩子帶來的,哪怕僅僅是當時一個瞬間的窒息感和恐懼感,假如沒有外界的有效干預,不會輕易地自發消失。它們不斷積累,在心理深處一絲一絲地沉淀下來,就會化作可能一生都難以釋懷的內力,從而成為他將來認知、行為、情感、觀念順利發展的重大障礙。
難道嚴格是一種錯誤?當然不是。誰都知道,嚴格是任何教育都必須擁有的基本態度?!皣朗菒?,松是害”是我們這個民族代代相傳的絕佳教育經驗,其可接受度決不亞于“規矩方圓”說。所以,嚴本身不是錯,關鍵是怎么個嚴法。我們在實施一個古人的理念時,需要像古人一樣,嚴肅地論證它,比如此時至少需要思考并回答“嚴和愛的內涵是什么?”“為什么嚴是愛”“怎樣的嚴才是愛?”“嚴是怎樣的一種愛?”等一系列問題。
對孩子管教上的嚴格,至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其一,明確嚴格不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態度,而是一種具體的就事論事。比如面對一份必須完成的作業,就需要嚴格按要求完成,這里面沒有多少余地可回旋。這是任何一個當事人都必須遵守的規則,它的嚴格不是指向哪個人,而是指向做作業這件事。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需要嚴肅認真對待,需要一絲不茍完成的事,所以面對做事的嚴格,是必要的、有益的。
其二,嚴格需要是嚴而有格,絕大多數嚴格都是存在緩沖空間的,可以對其制訂出一個合理的底線,要給予孩子一些可選擇可接受的余地。甚至還需要在孩子承受了某個嚴格之后,有意設計出另一個寬松的環境,讓他有所釋懷,有所宣泄。
其三,嚴格不是嚴厲。嚴的同時不要添加太多個人情緒。
其四,嚴格是一種理性的必然選擇。非常重要,不僅成人要清楚,還需要讓孩子自己也明確知道,這個“嚴”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其實認識清楚嚴格的來龍去脈,也就是把嚴格納入到理性的思維道路上。理性的就是可接受的,同時也是可疏通的。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屬學校)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