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盤江煤電集團公司總醫院(553536)裴紅英 周靜
鼻內鏡手術具有視野清晰、創傷小,手術徹底和治愈率高等特點[1]。在國內開展已20余年,鼻竇炎、鼻息肉的治愈率達80%~90%[2]。筆者所在醫院自2006年5月開展此項工作,至2008年8月已治愈68例,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2006年5月~2008年8月本院共收治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68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0例,年齡12~70歲,既往行上頜竇根治術后復發2例。
2.1 術前準備
2.1.1 術前檢查 術前協助患者行CT檢查以確定病變范圍及程度是制定手術方案的重要依據。協助患者心電圖、全胸片、血常規及肝腎功檢查,避免手術中發生意外。
2.1.2 術前心理護理 密切觀察病人的言行,術前患者大多會有緊張、焦慮心理,因心理因素所帶來的不穩定情緒和生理功能改變,會影響手術的效果、增加痛苦、延長手術的恢復期,術前幫助病人正確認識手術和穩定情緒是護士的首要工作。病人擔心療效,對手術既抱希望又感懷疑,針對這些問題,要及時有效地給予心理安慰和精神鼓勵,耐心解釋手術的大致過程,說明該手術與傳統手術相比,手術具有視野清晰、痛苦小、損傷小、操作簡單,顏面部不留傷口等優點,且并發癥少、風險小,向患者介紹手術成功病例,增強其對手術治療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手術。
2.1.3 術前鼻腔護理 術前3天用0.9%NS500ml每天鼻腔沖洗1次,術前1天剪雙側鼻毛。對精神高度緊張的患者,可在術前30分鐘遵醫囑給予苯巴比妥鈉0.1肌注。阿托品0.5~1mg肌注,以減少呼吸道分泌物和迷走神經興奮。
2.1.4 術前教會患者用口呼吸,囑患者排空大小便,全麻者囑術前4h禁食。
2.2 術后護理
2.2.1 體位 局麻患者取半坐臥位,有利于鼻腔引流,全麻患者術后取去枕平臥位6h,頭偏向一側,以避免嘔吐引起窒息,清醒6h后改為半坐臥位,以利呼吸、引流和減輕疼痛。
2.2.2 注意觀察病情變化 注意鼻腔有無活動性出血,若血性分泌物流入口腔,囑其吐出,不要咽下,以便觀察出血量。觀察患者疼痛情況,一般疼痛多能耐受,如疼痛劇烈或難以忍受,可遵醫囑適當給予止痛藥。注意患者呼吸情況,因術后多行雙側鼻腔填塞,經鼻腔呼吸困難,應教會患者用口呼吸,并囑其多飲水,減少因用口呼吸造成的口干等不適。
2.2.3 鼻腔護理 鼻腔填塞紗條一般于術后24~48h抽出,因填塞過緊、時間過長可壓迫鼻腔引起鼻部疼痛或因緊張出現暈厥。首先向患者講明換藥的重要性及大概過程,以解除患者的緊張及恐懼心理,讓患者半坐臥位,分次抽取鼻腔紗布,注意在抽紗條時以1%丁卡因腎上腺素棉片邊麻醉邊抽取,既可止血又可減輕疼痛,抽取紗條2天,每日用1%丁卡因腎上腺素棉片收斂術腔,清理術腔血痂,用生理鹽水沖洗,并教會患者局部滴藥,術后囑患者不要擤鼻,不要用力打噴嚏,對有過敏性鼻炎或鼻息肉者加用類固醇激素。從鼻腔填塞紗條取出后第2天開始,經內鏡表麻下檢查清理術腔,包括鼻腔及術腔血痂及纖維素反應膜,吸除總鼻道和鼻腔分泌物和瘀血保持鼻腔通暢。
2.2.4 心理護理 患者共有的心理疑慮是復發,擔心再次住院手術。首先,向患者簡要介紹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發生的原因,治療及預后可復發,但經內鏡手術的復發率低。正確指導和指引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堅持體育鍛煉及耐寒鍛煉,積極預防感冒,責任護士充分利用溝通技巧,自信的語言語調及表情態度都直接影響患者的心情與心理反應。
2.2.5 飲食護理 告知患者鼻腔填塞期間進半流質飲食,少量多次喝開水,避免刺激性食物,鼓勵多吃新鮮蔬菜、水果。
2.2.6 健康教育 術后鼻腔填塞2~3天,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鼻部疼痛、頭痛,僅能以口呼吸,所以易感口咽干燥,進食易受影響,應向其解釋,避免劇烈咳嗽,如有打噴嚏先兆時,囑其張口深呼吸或用舌尖頂住上腭,以避免引起鼻腔活動性出血。
鼻腔填塞物取出后,主要行鼻腔沖洗,要教會患者或家屬正確的鼻腔沖洗方法,以利出院后自行鼻腔沖洗及用藥,定期復查,防止鼻腔粘連、結痂、保證中鼻道引流通暢促進分泌物排除及黏膜水腫消退。出院后每周隨訪1次,連續4~6次,以后據病情2~3周復查1次。術后4個月,每1~2個月復查一次。所有患者隨訪3~6個月,期間注意體質鍛煉,避免感冒。